mol时尚|究竟有多疯狂?,人类为了美容

''如何变得更白?''是美容领域亘古不变的主题 。 通过口耳相传的闺中蜜聊和铺天盖地的广告话术 , ''白皙肌肤''被众多女性奉为美容要旨 。 即使她们清楚地知道 , ''白''无法改变自己毫无灵感的穿搭 , 也无法重塑早已成形的五官 。 但她们仍愿意不厌其烦地往脸上涂抹各种化学配方 , 只为有朝一日实现''一白遮百丑''的玄学理论 。 而在追求美白的道路上 , 人类早已行进了千年 , 并为此付出过许多惨烈的代价 。
彼之砒霜 , 吾之美妆
在亚洲的审美文化中 , “以白为美”的观念一直扎根在人们心中 。 在中国 , 有形容女性白肤的“粉白黛黑” , 对男性则有《红楼梦》中描述宝玉出场的“面若中秋之月” 。 唐朝时期 , 女性为了达到美白效果 , 敷铅粉成为唐代妆容里的重要一环 。 这一化妆技术随着大唐的兴盛远渡重洋 , 传入了日本 。 日本女性需要在脸上敷浓厚的铅粉 , 遮盖掉本来的肤色 , 甚至需要将牙齿涂黑以衬托皮肤的雪白 。
mol时尚|究竟有多疯狂?,人类为了美容
文章图片
△日本女性传统妆容
无独有偶 , 西方人也曾对美白有着极致的追求 。 中世纪时 , 西方贵族酷爱白皙的肤色 , 不仅选用铅粉作为美白的工具 , 甚至将水银涂在脸上 。 除了这些涂涂抹抹的手段 , 疯狂的中世纪女人还发明了一些“物理手段” , 或是用水蛭吸血 , 或是在指尖放血 , 希望以此达到面无血色的惨白效果 。
过去人们之所以对美白如此狂热 , 并非单纯出于审美原因 , 而是为了以白肤凸显自己不需要在太阳下参与劳作的尊贵身份 。 在漫长的农业文明中 , 只有贵族才能避免在田野间曝晒 , 养尊处优地呆在房间里 。 那些不计后果的美白手段 , 与其说是为了变美 , 更多是出于对权力和财富的追捧 , 让女性们沦陷其中 。
对白肤的变态追求延续到了18世纪 。 在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 , 苍白、透明 , 是最理想的美 。 于是肺结核患者的外貌在当时的英国十分受欢迎 。 女性们不惜冒着失明的风险将柑橘汁、香水或是颠茄水滴进眼睛里 , 只为了打造一双水汪汪的眼睛 。 同时 , 为了追求苍白到透明的皮肤 , 那时的英国女人们经常小心翼翼地将含有大量铅的亮白色涂料涂在脸上 , 或服用填满了砷的白垩片 , 可以达到长期美白的目的 。
mol时尚|究竟有多疯狂?,人类为了美容
文章图片
△19世纪报纸上的砷片广告
但砷一种含有剧毒的物质 , 长期服用会上瘾 , 引发神经系统和肾脏衰竭 , 直至死亡 。 而长期使用铅白则会让人皮肤溃烂、牙齿受损 , 也会因此丧命 。 此外 , 用鸦片敷脸、使用可以美白的砒霜皂、服用砒霜粉 , 都是当时的美白产品 。 维多利亚时代的女人们在追求病态美的道路上无法停止 , 哪怕深知死亡的结局 。
危险又复杂的美容手段使女性一度迷失 , 也让美容的意义远远超出了美的范围 。 毫无经济地位的女性们 , 只得借助外貌稳固自己的阶级地位 。 在美白的过程中 , 她们也忘了自己究竟是为了美 , 还是为了苍白所象征的特权 。 她们像一座艺术品 , 唯有将自己不断精致打磨 , 吸引目光 , 才能凸显自己的价值 。
各出奇招的美容“杂”院
时间进入20世纪 , 工业革命让女性不必再做只能依附男性生存的金丝雀 , 而是可以进入社会工作 , 拥有经济独立的能力 。 白肤的尊贵意义 , 也随着工作场地从田间转移到工厂和办公室而瓦解 。 “白”不再是美容的终极目标 , 细腻光滑的肤质、容光焕发的气色等都被纳入了美容的范围 。
女性经济能力的解放让美容需求大幅增加 , 使得20世纪的美容市场盈利十分可观 。 今天我们所熟知的美容品牌伊丽莎白·雅顿 , 于1910年在纽约第五大道开设了第一家美容院 。 1915年 , 波兰移民赫莲娜·鲁宾斯坦搬到了纽约 , 创立了同名化妆品品牌 。 就此 , 美国美容业迅速发展 , 到了20年代 , 美国已经有接近3万家美容院和超过10万名的美容业服务人员 。 为了发掘更多美容方式来满足不同的美容需求 , 美容市场上一度发明出许多神奇又复杂的工具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