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秦皇汉武背后,法儒两家百年间的"转"与"合"( 三 )


事实上 , 汉代并没有完全摒弃法家思想 , 而是有所吸收与继承 , 表面是儒学治国 , 本质上还是"外儒内法" 。因此 , "独尊儒术"之说有失偏颇 , 更符合史实的说法应为"罢黜百家 , 表章六经" 。表章六经这一做法 , 不仅继承了自上古以来的六经之学 , 使得在秦中断的文化脉络得以继承 , 侧面否定了秦朝文化暴力的做法 。更重要的是 , 六经是诸子学派的思想源头 , 因此遵奉六经 ,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 , 就是对百家争鸣这一文化局面的肯定 。从这一方面看 , "独尊儒术"一说并非汉武帝所推崇 。
思想|秦皇汉武背后,法儒两家百年间的"转"与"合"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罢黜百家三、 儒学体系之下 , "素王"形象的重塑
1、孔子"素王"形象之建立
随着五经博士的设立 , 《诗》《书》《礼》《易》《春秋》成为了官方之学 , 传授这些知识的精英儒生们在精神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 他们的教学教育在面对社会中的政治与经济权力时 , 能保持一定的独立性 。然而法家思想形成的专制统治骨干力量被汉继承了下来 , 在现实生活中 , 汉儒们感受着这种至高无上的君主权威和政治权威 。为了舒缓这种压力 , 汉儒对孔子的形象进行重构 , 塑造了"素王"的形象 。"素王"本指有德无位之人 , 然而渐渐地 , 经过董仲舒以及儒生的重塑 , "素王"成为了孔子的专称 。
思想|秦皇汉武背后,法儒两家百年间的"转"与"合"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孔子
2、选择孔子为"素王"之原因
他们选择孔子并非随意而为 。选择孔子的一个原因在于 , 孔子除了深受儒学自家弟子的推崇与圣化外 , 还受到其他诸子各派的认同 , 甚至是推崇 。尽管非儒家学派对于孔子的认同程度不一 , 但不可否认的是 , 孔子的学说就如同味精 , 为诸子百家学说作烹调之用 。原因之二在于 , 《诗》《书》《礼》《乐》《易》《春秋》皆为孔子所创 , 诸子学派的开创又以《六经》为最初的素材 。因此 , 百家皆从六艺出 , 孔子思想 , 是百家思想之源 , 孔子成为"素王"的不二人选 。
"素王"的出现 , 不仅是为了舒缓因政治权威而带来的压力 , 更是在精神层面上 , 与君王权威形成一种对抗力量 。孔子从一介布衣跃为天命之王 , 他的身份由上天赋予 , 这为孔子所提倡的德治思想提供了合法性 。这就解决了汉儒们在新时代中的生存角色问题 , 即他们传授学识 , 是天意许可 , 足以来指导和辅助君王实现理想的统治 。因此 , 孔子"素王"形象的塑造 , 一下子解决了儒家治国正当性问题以及儒生在新时代生存角色的问题 , 为知识分子争取了更多的权益 , 实现他们价值的最大化 。
思想|秦皇汉武背后,法儒两家百年间的"转"与"合"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孔庙中的孔子像
结语: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掌握世界的方式不同 , 动物凭生物本能掌握世界 , 而人类却是通过文化来掌握世界的 。因此 , 对于一个健康的人类社会而言 , 精神文化永远不能缺位 。秦忽视百姓精神层面的需求 , 而导致人们奋起反抗 , 汉吸取了秦朝灭亡的经验 , 通过在精神领域发挥领导作用来主导价值判断与价值取向 , 巩固中央集权的统治 , 在使人们获得身份认同感的同时 , 形成了一个国家必要的凝聚力 。由此可见 , 文化也是一种力量 ,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 遵循社会文化的发展规律 , 才能实现社会的健康有序运转 。
参考文献:
1、《史记》
2、《两汉纪》
3、《春秋繁露义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