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秦皇汉武背后,法儒两家百年间的"转"与"合"

导语:在经过秦末大乱之后 , 刘邦推翻了秦的暴政 , 建立汉朝 。在吸取了秦朝灭亡的经验后 , 汉朝与民一起修养生息 , 无为而治 。在文化政策上 , 为大多数人所知的是:汉武帝推行了"罢黜百家 , 独尊儒术"的政策 , 然而从史料来看 , 汉武帝并非一个虔心的儒学信徒 , 围绕在汉武帝身边 , 最得帝王心意不是极度推崇儒学的真儒董仲舒 , 也不是伪儒公孙弘 , 而另有他人 。这不禁让人好奇 , "独尊儒术"真的是汉武帝所推崇的么?"罢黜百家"之后 , 到底是什么?让我们从秦朝开始追溯 , 看看秦朝的统治是如何对汉朝的文化统治产生影响的 。
思想|秦皇汉武背后,法儒两家百年间的"转"与"合"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诸子学徒一、 法家高压之下 , 儒学生存的危机
1、秦朝文化高压政策的提出
秦王嬴政在征服了六国之后 , 建立起了秦朝 。然而面对六国旧地长期分裂的局面 , 如何在经济、军事、政治等诸多方面实现统一 , 成为了秦朝初建以来要探索的问题 。于是 , 在经济上 , 秦始皇制定了统一的货币与度量衡;在文化上 , 统一了文字;在政治上设立郡县;在军事上 , 推广"六齐"的青铜冶炼工艺等 。这些政策的实施 , 的确解决了当时旧国归合时亟待解决的问题 , 在一定程度上 , 将全新的政治共同体进行了整合 。但是在"一统"表象之下 , 各地百姓之间真正的文化融合与文化适应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 。
此时 , 法家代表商鞅、韩非子提出了"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应对措施 。他们严法禁令 , 将百姓的行为框限在严格的法律条框之内 , 以此来控制百姓的行为 。为了实现控制万民思想的目的 , 李斯还提出了燔《诗》《书》的主张 , 将思想专制推向了极致 。在禁令中 , 焚书也仅仅排在第三的最次之列 , 排在第一的禁令是禁止议论当代政治 , 第二禁令为禁止研究古代的文籍 , 最后才到禁止家藏《诗》《书》儒家典籍 。
显而易见 , 在对待思想文化统一的问题上 , 秦朝并不考虑如何实现深层次的文化融合 , 不采用教育、辩论、说服等方式 , 而是采纳了法家的建议 , 运用行政手段 , 简单粗暴地从行为到思想上限制百姓 , 以"堵"天下之口 , 来建立皇帝的绝对权威 。不仅是李斯 , 法家学派在对待其他的思想学派时 , 一贯采取的态度就是否定和打压 , 只不过到李斯这里 , 他提出的"焚书坑儒"之手段最是极端 。
思想|秦皇汉武背后,法儒两家百年间的"转"与"合"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焚书坑儒
2、法家否定儒学之原因
法家如此否定《诗》《书》 , 否定儒学思想的原因在于 , 《诗》是道志的 , 人们以诗来表达感情 , 而《书》是道事的 , 以其记录历史 。对于崇尚法律力量的商鞅来说 , 《诗》《书》将会导致人们重视言论 , 通过言论来表志表情 , 会导致忽视农业生产的后果;同时 , 《诗》《书》使百姓之间的交流互动增加 , 使得百姓忽视君主 , 从而造成君主权威下降 。
从这一层面来看 , 商鞅对于《诗》《书》的反对 , 完全是建立在君主王权至上考量的 , 仅是为了维护帝王的权威 , 而并未考虑百姓作为一个健全的人的正常精神需要 , 他们把百姓当作富国强兵的工具 , 忽视了百姓作为人的存在价值 。同样地 , 在韩非子与李斯看来 , 百姓学习《诗》《书》只会对君王造成非议 , 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 , 因此他们都反对私学 , 采取了"焚书坑儒"的措施 , 并建立起自己的"教育"体系 , 即以"以吏为师"取代文化教育 , 强制人们遵循法律 , 以此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
3、秦朝文化高压政策的影响
那么秦朝"焚书坑儒""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举措 , 到底造成了何种影响 , 以至于影响了汉代对儒学的态度呢?"以吏为师"这一教育行政主张 , 实则是由政府的官吏来承担教师的职责的一种制度 , 将教育权掌握在政府手里 , 因此中央可以直接控制全国 。各级的政府吏师将国家法律制度传授给百姓 , 从而达到精神控制的目的 。随后的"焚书"更是彻底阻断了私学之路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