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砖家|雄踞中原达数百年,都在巅峰期后不久灭亡,战国七雄外的两大强国
文|格瓦拉同志
战国时期 , 实力最强的七个诸侯国-秦齐楚魏赵燕韩 , 被统称为“战国七雄” , 它们之间的战争与和平 , 几乎构成了当时中国的全部历史 。 其实 , 在“七雄”之外还存在着两个实力相当雄厚的国家 , 即宋国、中山国 , 它们分别雄踞河南、河北数百年时间 , 巅峰期亦曾令其他诸国感到畏惧 。 今天 , 我们就来聊聊这两个国家的兴衰史 。
文章图片
微子启
宋国的始祖是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 , 在商朝灭亡后投降周武王 , 并因为贤明得到后者的优待 。 武庚(纣王之子)叛乱被平定后 , 周成王本着“存亡继绝”原则 , 将微子启册封于商汤兴起之地-宋(都城在商丘) , 让他统治殷商遗民 。 西周年间 , 王室对宋国极为尊崇 , 不仅赐予其君主最高的爵位(公爵) , 而且还任命微子启的后裔担任重臣 。
春秋初期 , 作为齐桓公霸业的继承人 , 宋襄公(前650-前637年)因为有平定内乱、扶立齐孝公的功劳 , 因此被周边国家共尊为盟主 , 一跃而进入“春秋五霸”行列 。 然而 , 相对孱弱的国力不足以支撑宋襄公的霸业 , 因而从一开始 , 他的霸主地位便遭到楚成王的挑战 。 在泓水之战中(前638年) , 宋国完败于楚国 , 宋襄公辛苦建立起来的霸业由此被毁坏殆尽 。
文章图片
“春秋五霸”之一宋襄公
泓水之战后 , 宋国夹在两个新兴大国晋、楚之间 , 沦为它们争霸战争的“牺牲品” , 在短短80年的时间里 , 竟然遭遇超过40场战争 , 数次面临亡国的危险 , 直到第二次弭兵之盟结束后(前546年) , 才迎来难得的和平时期 。 此后数十年时间里 , 宋国积极改革内政、发展军事 , 在国力得以恢复的同时 , 还“顺带”着灭掉曹国(前487年) , 拓地多达百余里 。
战国前中期 , 利用三家分晋并、齐楚实力下滑、秦国僻处西方的良机 , 宋国积极发展自己的实力 , 终于在宋康王在位时(前329-前286年) , 达到实力的巅峰 。 此时的宋国 , 不仅灭掉了滕国 , 而且还连续击败齐、楚、魏三大国 , 拓地千余里 。 宋康王治下的宋国 , 据有今河南省东部、江苏省西北部和山东省西南部 , 面积约有10万平方公里 , 成为“七雄”之外第八号强国 。
文章图片
战国中期地图
在取得辉煌的成就后 , 宋康王开始变得自满骄狂起来 , 不仅沉溺酒色、虐杀臣民 , 而且还敢于“射天笞地 , 斩社稷而焚灭之”(见《战国策·卷三十二》) , 简直是丧心病狂 。 宋康王的倒行逆施引起国中军民的怨恨 , 而齐、楚、魏三国适时地组成联军对其进行讨伐 。 前286年 , 三国联军攻陷商丘 , 宋康王兵败被杀 , 立国800余年的宋国(前1114-前286年)就此灭亡 。
中山国的前身 , 是汉族先民之一白狄族的分支鲜虞 , 夏商时期生活在陕西省北部 , 到西周中期时则渐渐东迁至太行山区 。 春秋初期 , 鲜虞势力强盛 , 并列多次利用中原混战之机南侵 , 一度攻灭邢国(前652年)、卫国(前651年) 。 春秋中后期 , 鲜虞在新兴大国-晋的持续进攻下走向衰落 , 一度还丢掉根据地-中人城 。
文章图片
白狄族东迁图
前507年 , 鲜虞收复中人城 , 并在次年(前506年)创建国家 , 史称中山国 。 中山立国后 , 继续将晋国视为头号敌人 , 不仅持续多年南侵 , 而且还主动介入晋国的内战 , 为了削弱敌国真可谓无所不用其极 。 对于中山国的做法 , 晋国每每以军事进攻作为回击 , 并在前489年的战事中摧毁中山国主力 , 几乎要将其灭国 。
遭受重创的中山国开始逃离太行山区 , 迁往东部平原定居 , 并在武公姬窟在位期间(前414-前408年) , 仿效中原的礼乐制度重建国家 。 然而中山国的改革事业尚未完成 , 便遭遇魏国优势兵力的进攻 , 最终在前406年被灭国 。 中山灭亡后 , 桓公姬恒率残众退入太行山中 , 经过20余年的励精图治 , 终于在前380年驱逐魏军 , 成功地光复故国 。
推荐阅读
- 砖家拾遗|除了诸葛亮庞统法正,还有谁能入选?,若评选蜀汉五大谋士
- 立星文史|叫做“玉女登梯”,女人见了却吓得发抖,武则天发明的残忍刑罚
- 玄坤文史|是否为胤禛提前做过部署,《雍正王朝》中康熙皇帝传位胤禛
- 睡前文史|曹操和孙权身上发生的这些谜团,你们知道原因吗?,解密三国
- 摄诗文史版|为什么曹操创建的曹魏被司马懿取而代之?
- 摄诗文史版|会被司马懿取而代之,其根源是什么?,为什么曹操创建的曹魏
- 文史密谈|中国历史上科技辉煌的宋朝:三大发明影响世界
- 文史回忆录|是满文还是汉文?看康熙跟雍正的朱批就知道了,清朝官方主流
- 玲珑文史|曾发生4场战役,出现3种全新的战斗模式,春秋5位霸主诞生前
- 吃羊文史|波斯进贡给清朝的“螺子黛”是什么?,《甄嬛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