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景昉:竭力保护忠良的明末宰相( 三 )


天启五年(1625年)八月,魏忠贤及其阉党为了扳倒东林党 , 假传圣旨将与东林党走得很近的辽东统帅熊廷弼召入京师 , 并将其杀害 。一不做、二不休 , 考虑到江西道御史吴裕中与熊廷弼有姻亲关系 , 天启五年十二月阉党再次矫诏称吴裕中疏劾大学士丁绍轼忤旨 , 将其在午门前廷杖一百 , 致使吴裕中伤重毙命 。《明史·卷245·吴裕中传》直书称:“忠贤传旨诘裕中为廷弼姻戚 , 代之报仇 。”这样无中生有的构陷实在是令人发指 。那时 , 黄景昉恰好目击了吴裕中被杖的全过程 , 他的内心悲愤难抑 。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系博士研究生朱曦林撰文介绍 , 吴裕中死后 , 慑于阉党的残暴 , 他的家乡“无敢临其丧者” , 更不用提朝廷官员了 。唯独只有黄景昉毫不畏惧 , “割俸金赙之” , 即拿出自己的薪金前去吊唁吴裕中、慰问其家属 。后来 , 明人张岱在《石匮书后集·卷13·黄景昉传》中称“人服其胆” , 意即当时人们对黄景昉有此胆识十分心服 。
祭奠吴裕中后 , 黄景昉深知自己得罪了阉党 , 恐朝夕不保 , 遂上疏“请假归” 。他在《宦梦录》中称:“同馆请假自余始 。”不难看出有些忧愤难平之意 。多少士子渴望的“翰林梦” , 就这样一夜间幻灭 , 留下的只是冰冷现实 。但黄景昉没有后悔 , 因为他认定在世上远有比荣华富贵更重要的东西 。
御前侍读 耿介劝荐
崇祯元年(1628年) , 魏忠贤已伏诛 , 阉党作鸟兽散 。黄景昉终于迎来重新崛起的机会 。是年六月圣旨下 , 授其为翰林院编修;七月 , 管理诰敕 , 充经筵展书官 。据《泉州府志》介绍 , 他还在该年参与纂修《熹宗实录》 。崇祯三年(1630年) , 黄景昉与吏科给事中钟炌主考湖广乡试 , 却因《试录》里针砭时政 , “多鲠切语” , 从而得罪了当时的大学士温体仁与兵部尚书梁廷栋 。然而 , 多亏了礼部尚书李腾芳和钟炌的佑护 , 景昉得以免于被黜 。
崇祯四年(1631年)五月 , 黄景昉得知父亲身故消息 , 回乡丁忧 , “家居二载” 。崇祯六年(1633年) , 黄景昉的好友、泉州名士林胤昌于“在兹堂”讲学 , 景昉亲自为其堂题联:“泉山群拱紫襟江 , 带海斯文重遇在 。”该年秋天 , 他还与林胤昌、谢元珧同建珧云亭于清源山南台 。
崇祯七年(1634年) , 景昉回京复职 , 不久升任詹事府左春坊左谕德兼翰林院侍读 。在明朝后期 , 詹事府是大量处理皇帝内务的地方 , 而身为翰林院侍读 , 代表着景昉已经逐渐获得了崇祯帝的青睐 。到了崇祯十一年(1638年) , 他升任詹事府右春坊右庶子兼翰林院侍读 , 成为右春坊的大当家 , 在处理内务上更具话语权 。
崇祯十一年二月 , 皇帝亲自主持御前讲席 , 问起用人之道时 , 黄景昉趁机进言:“刑部尚书郑三俊四朝元老 , 至清无俦 , 不当久系狱 。”郑三俊是明朝万历、天启、泰昌、崇祯时期四代重臣 , 有“三部”尚书之称 。他还是个力图改革弊规的忠良之臣 , 在出任崇祯朝刑部尚书时 , 郑三俊奉诏清理积狱 , 平反了一批冤案错案 。然而这些案件的平反大多违背当时阁臣薛国观、温体仁的意愿 , 结果他反遭构陷 , 被革职下狱 。景昉对此事心知肚明 , 于是抓住时机为郑三俊求请 。同时 , 他还向崇祯帝推荐成勇、朱天麟二人“廉能素著” , 称他们不获考选是不公平的 。大臣黄道周、项煜 , 余煌等也极力呼应 , 表示赞同景昉的说法 。崇祯帝听后虽只回了一句:“三俊蒙徇 , 虽清何济?”但实际内心起了波澜 。不久 , 郑三俊获释 , 成勇、朱天麟都得到了重用 。景昉意识到圣上肯听劝 , 便更留心用好自己的面谏之权 。
搭救忠良 不遗余力
崇祯十三年(1640年) , 景昉升任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讲学士 。该年八月 , 震惊朝野的“黄道周案”爆发 , 此案牵扯面广 , 致使大批忠良下狱 , 也将急于救人的景昉推上风口浪尖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