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十五年嫡系熬进戛纳主竞赛,新片却可能是生涯最差?( 二 )


颇为有趣的是 , 电视演播厅的背景是一张小城中心广场的照片 , 市政府是一幢有着浓厚苏联风味的典型的“社会主义建筑” 。 酷似《齐奥塞斯库政权的崩溃:革命录影纪事》的直播节目开始前的准备工作 , 一方面是笑料的来源 , 另一方面则与影片的叙事和主题高度相符:这次访谈节目既是关于“当年的革命有还是没有”的一次叙述 , 同时也是对“革命之夜”电视直播的一次结构性的戏仿 。

澎湃新闻|十五年嫡系熬进戛纳主竞赛,新片却可能是生涯最差?
本文插图
澎湃新闻|十五年嫡系熬进戛纳主竞赛,新片却可能是生涯最差?
本文插图
《布加勒斯特东12:08》
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是市政广场 , 圣诞树上的装饰灯和路灯同时点亮 , 而楼上悬挂的霓虹标语则依次亮起(开头的六个镜头拍摄的是相同机位的这些路灯的熄灭过程) 。 这个结尾不仅把故事时间封闭在一天 , 而且颇为意味深长——路灯亮起的方式因为皮斯科奇老人的比喻 , 有了政治含义!第一个镜头中的那盏路灯 , 成为了再明确不过的蒂米什瓦拉事件的隐喻 , 而最后一个镜头的市政府广场 , 无疑又象征着罗马尼亚剧变发生的舞台——当时的皇宫广场(Pia?a Paltului) , 如今的革命广场(Pia?a Revolu?ei) 。
这部影片高超的叙事技巧还在于时间的处理 , 与波蓝波宇此后《重赛的重读》的电影方法相同 , 是一种对过去的“重述” , 而这种重述同时也是通过话语(以及某些时候作为话语的影像)不断地“重返历史” , 形成两种叙事时间的并置 , 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完全不同的意义表述 。 在两种叙事时间和两种话语——“历史话语”和“关于历史的话语”之间形成强烈的对比 , 把历史变迁、政治结构改变带来的深刻变化揭示出来 。
澎湃新闻|十五年嫡系熬进戛纳主竞赛,新片却可能是生涯最差?
本文插图
澎湃新闻|十五年嫡系熬进戛纳主竞赛,新片却可能是生涯最差?
本文插图
《重赛的重读》
《布加勒斯特东12:08》有着高度密集的政治话语 , 它关注的是两件事——其一是后冷战的现实中 , 人们不无犬儒主义的态度 , “谁还关心革命?”“革命跟我有什么关系?”节目观众打来电话正是在印证这一点;其二则是极为尖锐的政治反思 , “革命在城里有没有发生过”的问题不仅在某种程度上与“究竟是革命还是政变”的问题等价 , 而且是对每一个普通人的拷问——马内斯库和他的同事们当天究竟有没有在12点08分以前去广场这件事并不重要 , 重要的是如何面对自己当年既不是先知 , 也不是勇士 , 很可能只是酒鬼和懦弱的普通市民的事实;马内斯库可能真的去了广场 , 并跟秘密警察(的会计)起了冲突 , 也可能只是喝醉了的记忆错乱;影片前半部分反复交代他酒醒后根本不记得自己做了什么 , 那么他为何对这件事情记得如此清楚?原因大概是他如今仍然是个“失败者” , 穷困潦倒的酒鬼 , 教着一帮根本不在乎他的学生 , 而无论是被他指为秘密警察的贝然 , 还是曾是纺织工程师的日德莱斯库 , 如今都事业有成 , 就连卖爆竹的中国人都比他有钱得多——这在某种程度上才是他念念不忘自己的“革命行为”的真正原因 。 影片在这里揭示了后冷战罗马尼亚转型过程中的社会问题 。
澎湃新闻|十五年嫡系熬进戛纳主竞赛,新片却可能是生涯最差?
本文插图
澎湃新闻|十五年嫡系熬进戛纳主竞赛,新片却可能是生涯最差?
本文插图
《警察 , 形容词》
2009年的《警察 , 形容词》入围当年戛纳“一种关注”单元并获费比西奖 , 讲述年轻警察克里斯蒂花了八天时间跟踪几个吸大麻的高中生 , 因为他为仅仅吸大麻就判七年监禁太重 , 而向局长提议继续调查毒品来源 , 并不要重判高中生 , 却被局长拒绝 。 这部影片在摄影风格上也是采取极简主义长镜头 。 戴锦华在对本片视觉结构的分析中指出, 本片的基本视觉结构是“不显示视点的无人称长镜头” , 警察盯梢高中生的镜头中 , 被盯梢者走出画面之后 , 警察才走进来 , 非常直观地形成了“盯梢者和被盯梢者同样被观看/被掌控”的表达 。 观看视点的拥有者走进了自己的视点镜头 , 这形成了对视听语言成规惯例的颠覆性表述:准视点镜头最后被显现为无人称的镜头 , 这让观众处在绝对的焦虑状态 。 戴锦华进一步指出 , 主人公闯入自己的视点镜头这一结构非常清楚地提示观众 , 主人公没有被作为象征秩序的国家机器认可为拥有监视的权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