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比比|成为唯一提名诺贝尔和平奖的中国女性,她两段婚姻,一生三地漂泊

大家好 , 我是甄女士 。
有一位95岁的著名女作家 , 她被大家誉为“世界文学组织之母” 。
在42岁那年 , 她与先生共同成立轰动世界文坛的“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 , 丁玲、莫言、白先勇、林怀民、王安忆、余华、北岛等人 , 都是写作计划的成员 , 她的客厅就等同于“半个世纪的华人文坛” 。
在51岁那年 , 来自全世界24个国家的300多名作家 , 联合推荐她为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 , 在此奖项的被提名者中 , 她是唯一一个来自中国的女作家 。
她叫聂华苓 , 从汉口到北平 , 从大陆到台湾 , 从台湾到美国 , 漂泊了近一个世纪 。
她曾说 , “我就像一棵树 , 根在大陆 , 干在台湾 , 枝叶在爱荷华 。 ”
台湾著名媒体人陈文茜评价她说:“她是一棵挺立笔直的树 , 当喧嚣的人都走后 , 历史该留下 , 也会留下她的名字 。 ”
甄比比|成为唯一提名诺贝尔和平奖的中国女性,她两段婚姻,一生三地漂泊
文章图片
聂华苓1925年在武汉出生 , 她的祖父是前清文人 , 本来已经准备上任当县长 , 结果在去报道的途中武昌起义成功 , 他就又折回来了 。
而她的父亲则毕业于陆军军官学校 , 是贵州保安司令 , 因时局变动遭国民党追捕 。
1931年 , 聂父为躲避国民党特务 , 带着一家人辗转逃命 。
更让人难受的是 , 在聂华苓7、8个月的时候 , 她的妈妈才发现聂父在外早就有妻女 , 本来想自杀了此一生 , 但看到女儿后咬牙放弃了 。
聂华苓大一点后 , 经常听见母亲为她细声吟读《再生缘》 , 她就稚气的跟妈妈说:“妈妈你是孙太太 , 爹爹还有一个张太太 , 我们住汉口 , 他们住武昌 。 ”
这时 , 聂妈妈含着眼泪一句话也说不上来 。
聂华苓在逃难的童年中 , 看见了英租界的洋人拿木棒打人力车夫 , 也听见了日本官兵在妓院里高声歌唱......
那时 , 她如果想吃雪糕 , 需要走过日租界、德租界、法租界、英租界、俄租界 , 一路过关斩将才能买到心仪的雪糕 。
1937年 , 中日战争爆发 , 聂父在战乱中身亡 。
父亲死后 , 同父异母的大哥马上与聂母争夺家产 , 逼迫下聂母只能带着她和弟弟离开聂家逃到乡下避难 。
到了乡下后 , 聂华苓就像脱缰的野马只顾着疯玩 , 彻底放飞自我 。
甄比比|成为唯一提名诺贝尔和平奖的中国女性,她两段婚姻,一生三地漂泊
文章图片
见到聂华苓这样 , 聂母觉得即使世道再乱也要让女儿接受教育 。
她要送聂华苓去四川读书 , 虽然离别让女儿大哭不止 , 但聂母丝毫没有心软 。
后来聂华苓回忆:“我母亲说不行 , 你非去不可 , 你一定要读书的 。 连连招手的母亲孤立河岸上 , 在我泪水中 , 越来越模糊了 , 从此我就流浪下去了 。 ”
离开母亲“流浪”的日子的确满是艰辛 。
在战争年代 , 物资极度短缺 。 聂华苓有时一天只啃一个硬馒头 , 有时喝着用大桶装的稀粥 , 甚至都能听到勺子刮饭桶底的声音 。
在最困难的时候她甚至跟狗抢过吃的 , 因为卫生条件太差 , 聂华苓还得了疟疾 。
如果单单是物质上的短缺也还可以忍受 , 精神上的折磨经常让聂华苓崩溃 。
她和同学们经常会为“中国向何处去”争论不休 , 有人还会在晚上讨论结束时突然关灯 , 一群人突然变得野蛮 , 一顿胡抓乱踹 。
聂华苓因此身上经常是伤痕累累 。
那时的聂华苓只能用文字纾解自己的愁苦 , 她写到:“一切都乱糟糟的 , 所有东西都在变 。 ”
再后来 , 聂华苓加入了抗日活动中:她慰问抗战的伤兵 , 为他们唱歌 , 代写家书 , 也终于等来了抗战胜利 。
她一心想停止漂泊 , 便与国立中央大学的同学王正路走入婚姻殿堂 , 但在这段感情中 , 她依旧没有得到温暖 。
因为王家是极重传统礼教的 , 每天聂华苓都被大家族的繁文缛节弄的晕头转向 , 她说 , “我在那个大家庭里 , 只是一个失落的异乡人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