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神记|从法学角度看《清平乐》:台谏制度铸就大宋王朝的鼎盛时代( 二 )


谏官的主要职权体现在 , 纠正帝王过失 , 弹劾百官言行 。 历史上 , 有许多我们熟知的大人物 , 都曾作过台谏官 。 如范仲淹曾做过右司谏 , 欧阳修做过右正言 , 司马光做过司谏(也称"同知谏院")等 。

总之 , 谏官掌献替以正人主 , 御史掌纠察以绳百寮 , 故君有过失则谏官奏牍 , 臣有违法 , 则御史封章 。 御史台与谏院两大监察机关的职权相得益彰 , 共同推进了仁宗朝政治制度的完善 。
快讯神记|从法学角度看《清平乐》:台谏制度铸就大宋王朝的鼎盛时代
本文插图
2、台谏制度在北宋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 尤其是宋仁宗时期 , 是有其历史原因的 。
首先 , 宋代建国之初 , 总结了唐代灭亡的原因 , 认为唐末皇权削弱 , 才使得地方逐渐坐大 , 直到足以对抗皇权的程度 。 如"安史之乱"的主角 , 安禄山和史思明都是地方军政大员 。 于是 , 宋太祖在建国之初 , 便决定收敛皇权 , 以扩大中央集权的力度 。 而台谏便是皇帝用来削弱相权 , 实行集权的手段 。

其次 , 北宋统治者们重视文人 , 有"以文治国"的思想 。
“自太祖勒不杀士大夫之誓以昭子孙 , 终宋之世文臣无欧刀之辟 。 ”——王夫之《宋论·太祖》
宋代开国之君 , 宋太祖在建立宋皇朝时 , 曾立下"不杀士大夫和言事官"的誓言 , 并将其刻在石碑上 。 确实 , 历史上死于诤谏的官员数百人 , 但北宋时期因谏言而被降罪的文官却很少见到 。 正如苏轼所言“历观秦汉以及五代 , 谏争而死 , 盖数百人 。 而自建隆以来 , 未尝罪一言者 。 ”建隆是宋太祖的年号 , 即自宋太祖建隆年间至苏轼活跃的仁宗嘉佑年间 , 近二百年来 , 没有谏官因为谏言而被降罪 。
而且 , 北宋时期的君主 , 大都有很高的文学素养 , 对文人很是尊重 。 因此 , 与其他朝代相比 , 宋代的文官 , 可以评议时政、议论朝堂 , 有很大的言论自由 。 比如 , 宋仁宗对台谏官员的态度就十分宽容 , 常道"自祖宗以来 , 尤以台谏为重 。 虽所言者 , 未必尽善 , 所用者 , 未必皆贤 , 然而借以弹击之权 , 养其敢言之气” 。 意思就是 , 自宋开国以来 , 尤其注重台谏 , 虽然台谏官的言论未必都是正确的 , 所用之人 , 也未必都是贤臣 , 但是可以让谏官凭借弹劾的权力 , 培养他们敢于发表言论之气度 。

02
仁宗成就了台谏 , 台鉴铸就了北宋唯一辉煌的40年仁宗时代
苏辙所言:“臣窃见仁宗皇帝在位四十余年 , 海内乂安 , 近世少比···其所进退 , 皆取天下公议···公议所发 , 常自台谏 , 凡台谏所言 , 实时行下 。 ”
苏辙此言 , 即是将“仁宗盛世”归功于台谏 。
宋仁宗赵祯 , 北宋第四位皇帝 , 在位四十二年系宋代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 也是是终宋之世 , 少有的明治之君 , 开创了“仁宗盛治” 。
然而 , 一代盛世的开创 , 不是某位君主可以独自完成的 , 其背后必然有特定的制度支撑 。 而仁宗盛治的开创 , 胥赖于台谏制度 。 仁宗的帝王命运与台谏制度的发展息息相关 , 相辅相成 。 可以说 , 仁宗成就了台谏 , 台谏亦成就了仁宗 。
快讯神记|从法学角度看《清平乐》:台谏制度铸就大宋王朝的鼎盛时代
本文插图
1、宋仁宗最终够能顺利亲政 , 台谏官功不可没 。
仁宗即位时只有十三岁 , 按照周礼“男子二十弱冠”来算 , 还是个未成年人 。 于是 , 章献太后刘氏 , 就顺理成章的垂帘听政了 。 但这位刘太后 , 贪恋权势 , 在仁宗二十岁成年之时 , 仍然没有还政于君 。 不仅如此 , 她还在临终前 , 留下“尊太妃为皇太后 , 皇帝听政如祖宗旧规 , 军国大事于太后内中裁处”的遗诏 , 让真宗的其他妃子继续听政 。 自古以来 , 虽然有幼帝即位 , 太后听政的传统 , 但按照律法 , 皇帝成年便可亲政 , 自此太后就不得再干政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