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商报|又现存款不翼而飞 如何保护“钱袋子”( 二 )


首创证券研发部总经理王剑辉表示 , “飞单”事件频发 , 多与银行一定程度上的“宽容”相关 。 进行相关展业的银行人员 , 在银行营业场所进行揽储 , 会让客户误以为购买的就是银行产品 。 因此 , 银行员工利用工作关系进行违法违规活动 , 尤其是在银行办公区域进行 , 银行作为主管单位 , 难逃监管不力的责任追究 。
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工程系教授刘澄也持有相同观点 。 他认为 , 从上述案例来看 , 工作人员利用的是银行的身份和客户交易 , 如果脱离开这层身份 , 交易无法达成 ,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 , 银行存在着过失责任、监管不力 , 毫无疑问要承担责任 。
为了整顿这一乱象 , 监管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措施 。 银保监会2018年发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 , 对防范“虚假理财”和“飞单”方面 , 延续对理财产品进行“全流程、穿透式”集中登记的做法 。 去年底 , 央行发布《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实施办法(征求意见稿)》 , 就如何规范金融机构行为、如何解决金融消费争议公开征求意见 。
消费者应提高警惕、留存证据
在银行理财打破刚兑、投资者自担风险的当下 , 投资者购买理财产品时应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 面对花样百出的金融产品 , 为了避免“飞单”造成的损失 , 加强知识的储备和学习、提高警惕就显得尤为重要 。
王剑辉表示 , 银行应加强对消费者的现场宣传 , 最好还要有个性化的宣传 , 根据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宣传方式 。 同时 , 投资者还要注意 , 不要被高收益所迷惑 , 在购买理财产品之前要仔细查看产品说明书 , 确认是否属于正规金融机构的产品 。 在上述案例中 , 客户经理允诺的收益也已严重超出正常标准 , 据报道 , 万某曾许诺“存10万元给1万元的利息” 。
刘澄建议 , 在银行网点购买理财产品时 , 投资者可以要求客户经理出示理财产品的说明书等材料 , 并留存相关交易收据 , 为以后可能出现争议提供解决的证据 。
此外 , 业内人士指出 , 银行自营的理财产品 , 都具备相应的产品编号 , 在购买理财产品之前 , 客户可以通过“中国理财网”查询 , 辨别其真伪 , 如果查询不到相应的信息 , 则需要引起注意 。 另外 , 随着手机银行、网银的普及 , 客户也可以通过电子银行进行存款或购买理财 。
【北京商报|又现存款不翼而飞 如何保护“钱袋子”】北京商报采访人员 孟凡霞 吴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