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明治|跟着马克·吐温、欧·亨利、契诃夫……感受什么是好的小说|三明治( 三 )


但是 , 解决的意义常常超出了某一个具体行动范围 。 这种论点将使我们重新回到情节的旨趣这个问题上来 。 当然 , 一个情节的发展只要显示它合乎逻辑推理 , 那它早已在显示出它的旨趣来了——它正在告诉我们 , 或者正在向我们显示有关人的品行的某些东西 。 从这种逻辑推理引出来的结论 , 给予我们的 , 不仅仅是小说中叙述的某种个别经历的评估 , 而且还是从中概括出来的总的评估 。 一篇成功的小说结尾 , 常常把一种可取的总的人生观留给了我们 。 这篇小说包含着对人的价值所做出的一种评价——亦即指出了人的品行方面的优劣之处以及每个人最终可以选取的人生观 。 那就是说 , 任何一篇具体的小说 , 会常常以一种哪怕是模糊不清 , 但却具有经验的含义的形象 , 出现在我们的想象和感受之中 。
中国三明治|跟着马克·吐温、欧·亨利、契诃夫……感受什么是好的小说|三明治
本文插图

这种含义的表达方式 , 可以因每一个实例而各有不同 。 可以有一段非常清晰的、相当完整的概述——正如我们马上就要在本章最后一篇小说《国王迷》的题词中所看到的那样 。 或者一篇小说也可以运用象征手法 , 这样 , 当我们将要在小说结尾处读到我们的评价时 , 就可以回过头来再去解释这种说法了 。 即使小说结局似乎只能使那些事件了结 , 并避免做出解释 , 我们将发现这篇小说(如果它是一篇成功的小说)会使我们去回顾小说本身所包含的某些基本特性;而且我们还将发现那种特性可能不知不觉地已经改变了我们的感情和态度 。 它可以增进我们的同情心——就像契诃夫的小说《万卡》那样——因此 , 我们现在对别人就可能更容易表现出宽厚谦逊的态度来 。 或者它还可能——如同弗兰克·奥康纳所写的小说《醉汉》那样——给予我们一种喜剧式的轻松感 。
或者这篇小说还可以在一种粗俗的讽刺或冷酷的嘲弄之中结束 。 然而 , 我们常常指望在小说中能得到一种关于经验方面的见解(或某些实例) , 而我们要是得不到的话 , 就会觉得不满 。 我们感到受骗了 。 换句话说 , 我们觉得这篇小说在逻辑上是连贯不起来的——尽管动机形成的逻辑推理等等可以一段接一段地好像自己正在产生预期的结果 , 但情节本身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 我们不喜欢听人家说教 , 但我们十分需要得到一种意味深长的启发 。
所以我们一讨论情节 , 就使我们回到主题上来 , 正如在讨论动机的时候 , 它早就把我们引向人物性格问题一样 。 那才是自然的现象 , 因为一篇好的小说毕竟是一个整体 。 它本身是前后一致的 。 它所表现的想象世界——用我们早已用过的名词来说——就叫作连贯性 。
我们竭力指出一个情节中各个组成部分所起的作用 , 以及它们内部之间的关系问题 。 让我们提出下面这样一个问题:我们要不要注意到各个组成部分之间会有什么特殊的比例?回答是:不 。
在某些小说中——无论是长篇也好 , 短篇也好——破题可能要占很大篇幅 。 作为危急时刻的背景 , 过去的经历可能占很大分量 , 而且 , 如果说我们要理解这篇小说的话 , 那我们就一定要理解它所具有的含义 。 或者我们可能还需要对我们也许很不熟悉的一个特殊的世界有所了解 。
有时候 , 一篇小说需要有一个篇幅很长 , 并精心设计的结局 。 我们将会看到 , 《国王迷》在某种意义上说 , 就是在德雷沃特满不在乎地走到了桥上 , 大声吼叫 , “割断吧 , 你们这些穷光蛋”的时候才告结束 。 不过 , 在我们充分意识到那个时刻以前 , 就非得要有很大篇幅和很多文字叙述不可 。 可是 , 想一想《沃尔特·米蒂的隐秘生活》这篇小说 , 它在结尾时却根本用不着多大的篇幅 。 当然 , 这一篇小说篇幅比另一篇小说要长一些 , 而且内容更为复杂 , 但即使这样 , 有一点却是根本不同的 , 即和类似这样的长度问题毫无关系 。 《国王迷》是使一个人物性格得到发展的小说 , 当这种发展已经过去了的时候 , 它需要一些时间和一些详尽的细节 , 以便让人们感到作品的分量很重 。 约翰·科利尔的《埋葬》 , 正如我们将要看到的 , 是在小说结尾处方令人震惊地给予揭露 。 这一震惊就是要害所在 。 要是我们把那个结局拖得很长的话 , 我们就会失去震惊感 , 从而感到作品索然无味了 。 这篇小说确实包含着分量很重的暗示 , 但这些暗示并不需要加以精心安排 , 它们的力量是由震惊所决定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