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能存储12KB数据,“码农女神”是怎样把人类送上月球的?( 三 )

无论是手机中的APP , 还是汽车上的数字化驾驶界面 , 或是数字化图纸、数控程序或数字指令 , 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软件 。
软件不仅嵌入了我们身边的器物 , 还在逐渐替代某些物理元件或零部件 。 我们不妨仔细观察身边的事物:家中的电器、代步的座驾、随身的手机、车间的设备、试验的仪器 , 一件一件 , 都已经开始了软件替代部分实体零件和相关操作的进程 。 以下列举几例:

  • 例1:手机(或电脑)上的时钟 , 已经完全由软件图形界面实现 , 自动网络授时 。 我们可以看到精准的数显时间 , 但是已经找不到任何曾经熟悉的“座钟”“腕表”“电子表”等物理形态 。
  • 例2:汽车的“电子外后视镜” , 可利用车后方的一个摄像头采集图像 , 由软件做一定的算法和裁剪 , 将后方路况显示在车内显示屏上 , 替代传统的后视镜 。 显示仪表的指针/刻度 , 都变成了软件中的“函数” 。
  • 例3:在F22/F35机舱中用一块大液晶屏替代过去上百个仪表 , 以交互性良好的动态折叠菜单替代成百上千的物理按键 。 每一架F22/F35战斗机都有14台超级计算机 , 内有数千万行软件代码 , 是典型的“飞行电脑” 。
  • 例4:在高铁站熙熙攘攘的进站人流旁 , 数字闸机(检票机)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 一两秒间 , 乘客即可数字化检票进站 。 同时 , 乘客所有信息(起始/终点、身份、车次、总人数等)实时统计完成 , 前方车站立即获知这些信息和可售剩余座位 。 过去手动检票绝不可能在同样时间内完成这些工作 。
在那些看得见或看不见的角落里 , 软件都在发挥着我们想象得到或者想象不到的作用 。 在这些设备中 , 软件“体量”或大或小 , 从几十行代码到几十万行代码不等 。 有些特殊机器设备中的软件含量 , 已经达到了令人咋舌的地步 。
|只能存储12KB数据,“码农女神”是怎样把人类送上月球的?
本文插图

根据德国汽车制造商公布的技术资料 , 奔驰、宝马、奥迪等豪华汽车已经拥有1亿行以上软件代码(大众公司认为未来几年将达到2亿~3亿行) , 一辆特斯拉汽车拥有2亿行软件代码 , 而一架波音787飞机则拥有超过10亿行代码!毫不夸张地说 , 机载软件已经成为当今民用飞机的大脑与灵魂 。
这仅仅是开始 。 有人说“智能制造的核心是产品大数据”“大数据是‘互联网+’的DNA和血液”或者说“按需制造的核心是数据” , 其实这些话只说对了一半 , 没有软件 , 再多的数据也体现不出其价值 。 未来所有的数据都是天量的 , 是人力处理或单机电脑上的普通软件所不可企及的 。
因此 , 真正的幕后英雄是软件 , 是基于云计算架构的新形态软件——所有的数据都要靠无处不在的软件来进行分析和处理 , 才能判断其是否具有使用价值和如何去使用它们 , 而人工是既不可能、也没必要去分析大数据的 。
大家看到的是被市场热炒的大数据 , 而看不到的则是读取数据、处理数据、给出分析处理结果、洞察数据中隐含的信息/知识的默默无闻的软件 。
现在 , 软件进入各行各业(特别是工业领域) , 与各种传统的物理设备相结合 , 是一个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大趋势 。 于无声处 , 软件在积蓄着惊人的能量 , 在酝酿着靓丽的闪电与震天的惊雷 。 在软件定义下 , 在软件赋能/赋智的加速推动下 , 工业文明将发展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崭新阶段 , 促进人类社会从数字社会走向智能社会 。
20年前 , 美国学者尼葛洛庞帝在其《数字化生存》一书中说 , 人类生存于一个虚拟的、数字化的生存活动空间 , 由此而形成了一个“数字化生存”的观点 。 其实今天看来 , 如果能够再延伸一点的话 , 作者宁愿说人类最后将走向“软件化生存” 。
未来 , 使用软件的能力 , 将是人类一种基本的生存能力 , 不会用软件可能就缺乏基本的岗位胜任能力甚至是生活能力 。 这不是一个你想不想、要不要、会不会的问题 , 而是一个你何时开始学习、何时达到基本要求的问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