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抖vivo X50系列:“云台”摇曳间的中国技术之美( 二 )


其工作过程中 , 运用到了陀螺仪测量抖动方向和位移 , 配合磁铁+线圈的电磁原理控制微云台镜头 , 最终实现了一定空间内活动的“双轴转动”效果 , 达到更多维度的“立体防抖” 。 对比传统OIS光学防抖 , 微云台的防抖角度可以达到正负3°以上 , 实现了三倍的提升 。
利用重力+陀螺仪原理 , 实现主摄像头立体防抖的原理虽然巧妙 , 但也在科技史上屡见不鲜 。 而率先在手机中实现的却是vivo X50系列 , 背后的逻辑似乎同样值得推敲 。
精锥
事实上 , 在不久前发布的vivo APEX2020概念机上 , 我们已经见到了微云台的应用 。 而令人惊奇的是 , vivo将概念机的技术在X50系列落地商用 , 只用了三个月的时间 。
这个时间说明了 , 在微云台背后除了技术与创意的加持外 , 更重要的是匠心与工程能力的极致发挥 , 一如千年前的盛唐工匠 。
微云台体系的最大难点和挑战 , 在于要在极其狭小的空间里 , 安置限位机构、双滚珠悬架、镜头、音圈马达、双S型FPC排线、T-FPC、磁动力等众多精密零部件 。 这就需要极致化的工程能力 , 以及在零部件体积、重量上的严苛要求 。 为了将微云台“塞入”手机 , vivo独创了异形磁动框架 , 将占板面积节省约40% , 厚度减少1mm , 压缩微云台与屏幕的距离至微乎其微的0.13mm , 再加以良好的结构保护措施 , 形成一套外观设计与主板布局“完美”平衡的堆叠方案 。防抖vivo X50系列:“云台”摇曳间的中国技术之美
图片

为了达成云台效果 , 又不牺牲功耗和重量 , 上百人的vivo团队在空间小型化、材料加工、制造工艺等方面完成了巨大突破 。 通过反复的技术优化和打磨 , 最终让微云台能够放置到精密的摄像头体系中 , 不需要额外增加设备就达成防抖效果的颠覆式迭代 。
与此同时 , 主摄像头可以转动显然会令消费者联想到掉落问题 。 而vivo X50 系列的跌落测试标准达到了行业标准的两倍 , 在寿命、散热、功耗等领域对微云台进行了严苛要求 。
基于稳定的工程能力 , vivo最终实现了对各种零部件和空间因素进行重新理解和极致平衡 。
妙用
理解微云台背后的价值之后 , 我们似乎更要向前看 , 审视它带来的体验变化和产品升级 。
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 , 防抖能力在几年间已经变成了手机摄影能力的短板 。 相对来说会制约大焦距、夜间拍摄 , 以及视频拍摄的能力 。 而微云台的诞生 , 以一个非常大的幅度冲破了防抖对摄影整体的桎梏 。
在vivo X50系列当中 , 超稳微云台搭配全焦段智慧影像能力 , 尤其是与60倍超级变焦、超广角超微距镜头的结合 , 带来了乘法般的摄影能力提升 。防抖vivo X50系列:“云台”摇曳间的中国技术之美
图片

在几个关键体验点上 , 微云台具备独特的价值 。 比如说在暗光摄影模式中 , 由于摄影需要曝光期 , 防抖就成为了最终成像的关键辅助 。 在vivo X50系列中 , 随着感光性能与AI摄影能力的提升 , 搭配微云台实现了夜间摄影与暗光拍摄的飞跃 。 举个例子 , 用手机拍摄浩瀚星空 , 一直都是摄影爱好者们的终极追求与梦想 。 而基于防抖微云台 , vivo X50 Pro内置的星空模式 , 可以帮助每一个人都能轻松拍摄出星空大片 。 vivo还宣布将与国家地理中文网一共开启“抬头有星空 , 夜色更精彩”计划 , 鼓励大家拿起手中的手机 , 记录下眼中夜色里最美的星空画面 。
而在录制视频领域 , 微云台也具备迭代式的价值 , 为手机摄像 , 尤其是短视频、Vlog的拍摄带来了关键辅助能力 。 视频创作可以更加自由和设备简化 。 配合X50系列配备的电影大师模式三麦定位功能 , 即三颗麦克风精准地判断来自各个方向的声音 , 三麦定位和追音功能会自动锁定画面定焦主体的声音 , 对拍摄者周围杂音进行压制 , 使主体的声音清晰可辨 。 声音降噪与微云台防抖 , 可以瞬间塑造出一个独立的电影工作单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