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日报 跨越千年向未来:一座城市的创新基因图谱
文章图片
“鲲龙”AG600的研发有成都科研人才的身影图据新华社
文章图片
成都科学城图据天府新区
6月3日 , 《新华每日电讯》头版刊发文章《跨越千年向未来:一座城市的创新基因图谱》 。文章从历史基因 , 人文基因 , 时代基因多个方面 , 展现了成都人对自然规律探索的不懈追求 , 人文环境的独特优势 , 并指出打造西部科学城 , 成都的目光始终着眼于未来 。本报今日予以全文转载 , 以飨读者 。
2001年2月 , 人类刚刚跨入新千年 , 中国四川成都金沙遗址出土了一张举世瞩目的金箔——太阳神鸟 。
这件来自商代晚期的文物 , 图案精巧——4只神鸟首足前后相接 , 围着太阳逆时针飞行 。作品表现了古蜀人对太阳的崇拜 , 其复杂的工艺更体现出古蜀人炉火纯青的冶金技术 。
18年后 , 2019年6月 , 还是成都 , 新一代的“人造太阳”——我国新一代可控核聚变研究装置“中国环流器二号M”全面工程安装在成都启动 。人类距离“人造太阳”的梦想又近了一步 。
【成都日报 跨越千年向未来:一座城市的创新基因图谱】 跨越几千年的两个“太阳”背后 , 是成都人对自然规律探索的不懈追求 。科技创新跨越千年不断延续 , 在新的时代呈现出旺盛生命力 , 奔向未来 。
历史基因
科技创新的土壤不是一日培育而成的 , 它离不开经年累月的深耕细作 。成都的科技创新拥有悠久的历史基因:从天然气的使用、交子(中国最早的纸币)的发明再到雕版印刷术的普及 , 无一不体现着成都薪火相传的科技创新基因 。
远在战国时期 , 蜀人在凿井获取井盐的过程中 , 就发现了天然气井——火井 。魏晋时 , 人们常利用火井照明和煮盐 。
“临邛县……有火井 , 夜时光映上昭 。民欲其火 , 先以家火投之 。顷许 , 如雷声 , 火焰出 , 通耀数十里 , 以竹筒盛其光藏之 , 可拽行终日不灭也 。” 东晋常璩撰写的地方志《华阳国志》如是记载 。
关于天然气井煮盐的技术 , 明朝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这样写道:“西川有火井 , 事奇甚 。其井居然冷水 , 绝无火气 。但以竹剖开去节 , 合缝漆布 , 一头插入井底 , 其上曲接 , 以口紧对釜脐 , 注卤水釜中 , 只见火意烘烘 , 水即滚沸……”
事实上 , 英国于17世纪中期才发现天然气 , 而中国在遥远的2000多年前就已发现并逐步科学利用天然气 。古蜀人的探索力和创造力可见一斑 。
当然 , 古蜀人的科技创新不止于此 , 其不仅可以在自然科技领域取得突破 , 在金融领域亦敢为人先 。
北宋时期 , 一种叫“交子铺户”的店铺最先在成都出现 。交子铺户类似现代的银行 。存款人把钱存入交子铺户 , 铺户就给开具出一张印着红、黑两色标记有秘密记号图案的纸 , 以后这张纸的持有人就可以用它来取钱 , 创新性地解决了古代商品流通的瓶颈 。
在宋代 , 成都还是全国著名的印刷科技中心 , 成都的雕版印刷术独领风骚 , 有着“宋时蜀刻甲于天下”的美誉 。当时的成都汇聚了大量雕版印刷的技术人才 , 逐步形成了家刻、官刻、坊刻三大体系 。
成都科技创新的基因有着清晰的历史脉络 。后来这样的基因又逐渐融进了开放包容的天府文化 , 不断塑造着后人勇于创新的精神 。
人文基因
人文环境是一座城市吸引人才、开拓创新的独特优势 。
成都开放包容的文化和不断改革创新的土壤令其人才发展指数在全国处于第一方阵 , 成为受年轻人青睐和中高端人才净流入率领先的城市 。采访人员了解到 , “成都人才新政12条”实施两年多以来 , 全市累计落户的青年人才达到了35万人 。
高端人才集聚 , 成为成都科技创新的生力军 。截至目前 , 成都拥有国家、省、市级重点人才计划2938人、顶尖团队167个 , 孕育出西南地区首家科创板上市企业以及18家独角兽或准独角兽企业 。
这些人才活跃于成都科技创新的各个领域 , 无论是“人造太阳” , 还是国产大型客机C919、“鲲龙”AG600……在全国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中随处可见成都人才的身影 。
推荐阅读
- 笑语千年|杭州女子离奇失踪,聊一聊世界上类似这样的离奇失踪事件
- 中年|跨越52年,东西湖大堤乘风破浪仍无恙
- 春秋战国|河南这所小学 藏中国唯一楚王行宫遗址 千年古柏屡冒青烟至今成谜
- 公益|跨越千里求“心”生,三名藏族女孩在烟台免费手术
- 成都日报 暑期打卡 这些遛娃宝地不容错过
- 成都日报 成都大运会接旗一周年 建设筹备加速跑演绎成都速度
- 全球唯一存活1442年的公司,千年只钻研这业务
- 成都日报 “城市大脑”为中考护航
- 成都日报 成都:未来中心城区4座主站都可乘动车直达“西控”区域
- 成都日报 1-5月黄龙溪国考断面水质达Ⅲ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