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13年前,好莱坞就能用一万美元拍出38万人评分8.5的科幻电影( 二 )


“软科技”则是以科幻为引 , 对外输出哲学思想 , 人文地理 , 伦理情感 , 宗教历史等等的价值理念 , 描绘现实 , 引导你去思考 。 因此它对画面特效的要求不高 , 可以像《这个男人来自地球》只需要一间破屋子和八个演员 , 也可以像《彗星来的那一夜》不需要什么大场面 。
在电影市场上 , 当然是硬科幻比较吃香 , 不需要带太多思考去观看电影 , 尽情享受它的惊险刺激 。 不过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 同领域的两种内型 , 实际上没有什么可比性 , 所处的这个时代是如此 , 受众是如此 , 影视产品更是如此 。
而中国科幻电影技术硬伤难以治愈 , 软件内涵也停留表面 。 如和《流浪星球》一同上线《上海堡垒》 , 可谓谩骂声一片 。 故事逻辑 , 剧情 , 极其画面都让人无尽吐槽 。 若把中国科幻电影的水准归结于特效科学技术上来那大可不必 。 硬件设施并不是阻碍一部电影成功的因素 。
若《那个男人来自地球》的这一万美元给中国 , 会拍成什么样的作品呢?
是这样?
还是这样?
我并非在贬低国产科幻电影 , 国产也不乏有优秀的作品存在 。 但是中国科幻电影的创作力想象力都远远不够 , 优秀的导演和作品更是少之有少 , 硬科幻没有技术工程 , 软科幻流于形式 , 国内电影也一直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 像《超时空同居》《颤抖吧阿部》《疯狂的外星人》等等软科幻电影虽评价不高 , 但也算是较成功的国内软科幻尝试 。
科幻电影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培育下逐渐本土化 , 呈现软科幻的发展状态 。 中国五千年的文化根植于中国群众心中 , 在市场上的科幻产品大多是以情情爱爱 , 人文故事为题材 。 加上中国自古是讲究中庸之道 , 因而极具西方特色“英雄主义”在中国虽产生猎奇感收割大批粉丝 , 但中国却无论如何也拍不好此等科幻片 。 部分电影过分重视科幻魅影 , 却囿于技术不甚娴熟而落得个“东施效颦\"三不像的境地 。
而更多的电影则是在中国逐渐本土化 , 借着科幻的幌子述说人文故事 , 呈现一种软科幻发展状态 , 但仍然停留在表面 。 如《逆时营救》《我的机器人男友》手段都并不太高明 , 立意也不深刻 。
科幻电影“难产”的原因分析文化产品的基础在于文化创作 。 尤其是软科幻 , 更需要好的故事支撑 。
看中国现状:其一 , 高质量科幻小说作品匮乏 , 科技文学基础薄弱 , 仅只有刘慈欣 , 郝景芳 , 宝树等等创作者的支撑 , 没有足够多的优秀蓝本去改编 。
其二 , 科幻电影工作者的科幻素养不够 。 科幻片要基于科学 , 不能胡乱的瞎扯 , 要具有真实性 , 逻辑性 。 因此 , 避免电影出现知识漏洞 , 对于科幻电影剧本的改编门槛也是较高 , 不能光有脑洞 , 基本科学素养也要具备 。
其三 , 电影的科技感不足 。 这个问题也并非一日就能解决 , 科技感对于电影工程仍是个老大难的问题 。 虽说《流浪地球》让我们看到了国产科幻电影的崛起 , 但是仍然有漫漫长路要走 。
电影审核对影视行业的严格把控已成为常态 。 影视行业作为精神文化产品 , 承载着国家主流意识形态 。 国家对电影的内容 , 主题 , 形式 , 标准 , 程序都做了严格的规定 。 虽然在很大程度上 , 维持了文化产业秩序 , 电影质量 。 但是也制约了影视行业的发展 。 电影审查程序繁琐导致审查时间过长 , 电影不能及时上映 , 严格的管控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影视行业的创造力 , 创作者的积极性 。
科幻电影成本高 , 资金回流少 , 在市场上不够吃香 。 对于中国而言 , 科技电影是一个烧钱的项目 , 成功的科幻电影又屈指可数 。 特效 , 空间这些都需要高成本的大制作 。 相比较而言 , 传媒公司则更倾向于打造市场上的热点:爆款仙侠剧 , 综艺选秀节目 。 愿意劳神伤财 , 认认真真创作科幻片的人实在太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