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博物院|【国宝品鉴】萧瑾墓志( 四 )


叶昌炽在《语石》中说:“隋碑上承六代 , 下启三唐 。 由小篆八分 , 趋於隶楷 , 至是而巧力兼至 , 神明变化而不离於规矩 。 ……前人谓北书方严遒劲 , 南书疏放妍妙 , 囿於风气 , 未可强合 。 至隋则浑一区宇 , 天下同文 , 并无南北之限” , 隋代楷书墓志已发展到成熟阶段 , 但仍有不少隶书墓志 。 隋隶书墓志风格具有极强的装饰性与楷化特征 , 这与北朝后期文字复古有关 。 《北史·赵文深传》中记载:“文帝以隶书纰缪” , 且在《南齐书·刘休传》中亦有记载:“羊欣受子敬正隶法 , 世共宗之 , 右军之体微古 , 不复见贵 。 休始好此法 , 至今此体大行 。 ” , 名门士族的文化保守使袭古之风盛行 , 且隋立国北方 , 隶书书法直接承袭北朝书风 。
隋代隶书分两种:一标准隶书;二隶书杂糅 。 隋代隶书杂糅现象可分为三种:一隶楷杂糅;二隶篆杂糅;三隶篆楷杂糅 。 志主萧瑾墓志文主要字体为隶书 , 其中掺杂篆书 , 属隶书杂糅类中的隶篆杂糅 。
第一类:标准隶书 。 东汉时期的《熹平石经》隶法严谨 , 形体方正 , 结构匀称 , 笔画清晰 , 成为当时的官方字体 。

河南博物院|【国宝品鉴】萧瑾墓志
本文插图

东汉熹平石经(局部)
魏晋南北朝时期承袭东汉隶书 , 然已是我国隶书发展的晚期阶段 , 此时隶书发展始终处于发展变化中 。 此时期隶书书风变化多端 , 已非汉隶风骨 , 或典雅遒丽 , 结字疏朗 , 或顿挫畅达 , 古朴厚重 , 但都略带楷意 。 如东晋泰宁元年(323)《谢鲲墓志》 , 疏朗畅达 , 用笔翻挑 , 如“内”“丈”“兴”“泰”等字的撇捺笔画略带翻挑;泰宁三年(325)《张镇墓志》 , 规整统一 , 方正厚重 , 笔锋刚劲 , 颇具楷意 , 亦可称其为楷隶 。

河南博物院|【国宝品鉴】萧瑾墓志
本文插图

东晋谢鲲墓志(局部)

河南博物院|【国宝品鉴】萧瑾墓志
本文插图

东晋张镇墓志(局部)
隋代续魏晋之风 , 其标准隶书虽颇具古风朴貌 , 但也有自己的特点 , 其风骨瘦硬 , 笔画严谨匀称 , 因受楷书影响较大 , 略显方正古板 。 以大业七年(611)《陈叔毅修孔子庙碑》为代表 , 此碑距东汉已远 , 隶书虽循古法 , 但仍有差异 。 欧阳辅曾在其《集古求真》中评论:“似隶似楷” , 可见隋碑志隶书受楷书影响颇深 。

河南博物院|【国宝品鉴】萧瑾墓志
本文插图

隋陈叔毅修孔子庙碑(局部)
第二类:隶书杂糅 。 此书风可追溯至魏末 , 清代文学家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说:“后魏孝文吊比干墓文 , 体杂篆隶 , 相传崔浩书 。 东魏李仲旋修孔子庙碑、隋曹子建碑 , 皆衍其流者也 。 ”且中国当代书画家启功先生也曾说过:“且汉隶既变篆籀 , 自以简易为主 。 ……历观诸碑 , 除碑额外 , 隶书之碑文中 , 绝不掺一篆体 。 掺杂篆隶之体而混于一碑中 , 此风实自魏末齐周开始 , 至隋而未息 。 ”隶书杂糅现象由来已久 , 主要是隶、篆、楷三种书法的杂糅 , 《萧瑾墓志》属隶篆杂糅 。 隶篆杂糅以隶书为主 , 期间掺杂篆书 , 书法特点:多在笔画上装饰 , 略带楷意 , 善用曲笔 , 讲究对称 , 极具装饰性 。 隶篆杂糅其成因在《魏书·释老志》中有述:“上师李君手笔有数篇 , 其余 , 皆正真书曹赵道复所书 。 古文鸟迹 , 篆隶杂体 , 辞义约辩 , 婉而成章 。 大自与世礼相准 , 择贤推德 , 信者为先 , 勤者次之 。 ”自魏以来崇尚道教之风颇重 , 受此影响隋墓志中尚有不少隶篆杂糅现象 。 《萧瑾墓志》中“公”“日”“之”“子”“以”“山”及“如”“始”的“女”部都是篆书;大业九年(613)《宋仲暨妻刘氏墓志》 , 其中“公”“子”“之”“日”“以”“山”“始”等字为篆书;再者《牛谅墓志》中“以”“日”“山”等亦为篆书 。 以上列举的三方墓志虽均以隶书为主 , 但书风各异 。 《萧瑾墓志》 , 字体略扁 , 结构严谨 , 笔画曲意明显 , 书风妍美流媚 , 装饰性较强;《宋仲暨妻刘氏墓志》 , 较为古朴 , 笔画略带曲意;《牛谅墓志》 , 体势偏长略带楷意 , 潇洒简远 , 疏朗豁达 , 笔画善用曲笔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