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报融媒体|访“路桥道情”传承人陈吉友



浙报融媒体|访“路桥道情”传承人陈吉友
本文插图

“南走温州呀到瑞安 , 北走杭州呀到上海 。 走过舟山呀到石浦 , 海门外回转到台州府……”家住金清镇日升村的陈吉友是路桥道情第五代传人之一 , 今年76岁的他从事道情表演有近60个年头 。
道情作为汉族曲艺的一脉 , 源于唐朝 , 在清朝同各地民间音乐结合 。 南至浙江、江西 , 北至黄河两岸 , 道情艺术在全国多个省、市 , 都形成了极具地方色彩的表演形式 。
路桥道情的表演方式为两人对唱 , 演唱时 , 一人左臂怀抱道情筒 , 右手三指在道情筒下端皮膜处叩击鼓面 , 边唱边击;一人右手持简板 , 上下两片相击 , 打板节奏随演唱故事情节而波澜起伏 , 抑扬顿挫 。 道情唱腔只是上、下句无限反复 , 为渲染艺术效果 , 道情艺人在演唱过程中 , 以上、下句对仗型为基础 , 通过一定的变化 , 衍变出起承转合 。

浙报融媒体|访“路桥道情”传承人陈吉友
本文插图

道情的曲目大多根据民间传说、历史小说、历史演义故事改编 , 既有《唱鱼名》《唱花名》《唱历史》等七八分钟的散曲 , 也有《双玉镯》《王金满大闹台州》《施义逃走》《乾隆皇帝游江南》等长达两三小时的中长篇剧目 。 其中长篇剧目一般不固定唱词 , 仅设定剧情大纲 , 表演者在演出过程中有一定的自由发挥空间 , 可根据剧情需要适当穿插旁白 , 以烘托气氛和效果 , 讽中见趣 , 富于剧情、别具乡情、贴近世情 。
旧时 , 道情艺人多数是因为身体原因无法从事体力劳动 , 为了谋生而走村串户表演 。 尽管当时道情艺人的社会地位并不算高 , 家中也没有其他人接触过曲艺行业 , 但对戏曲艺术的喜爱还是驱使着年少的陈吉友找到隔壁坦头沈村的道情艺人沈传崇 , 成为他门下第8位 , 也是最年轻的徒弟 。 凭借清亮的嗓音条件、优秀的记忆力和现场即兴发挥能力 , 陈吉友在师兄弟中迅速脱颖而出 。 19岁时 , 学习道情还不到1年的陈吉友便开始在当地表演 。
“当年经常会有几户街坊邻居凑上2元演出费 , 请我去上门表演 。 在空地摆上2把椅子开唱 , 很快就有几十个人围过来听 。 ”在交通不便 , 广播电视、电影等娱乐方式还未普及的年代 , 陈吉友和搭档梁友富的脚步踏遍周边村落 , 为一户户家庭带去生动诙谐的道情表演 。 有时 , 街坊邻居看完表演觉得意犹未尽 , 还会现场凑齐演出费 , 约这对搭档明日继续上门表演 。
而在农村家庭陆续拥有收音机、电视机之后 , 陈吉友表演道情的机会少了很多 , 只有在老年人办寿宴 , 以及祠堂组织祭祖、修谱等活动时 , 他才有机会出场 。
近年来 , 路桥区文化部门深入挖掘传统文化 , 致力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 积极开展非遗展演、非遗进文化礼堂等“三进”活动 , 陈吉友登台表演的机会又多了起来 , 不仅能在各类传统节庆晚会、大型传统文化展演活动上表演道情 , 还被邀请至学校组织的道情培训课上传授技艺 。 陈吉友身边的搭档 , 也从师兄梁友富 , 变成了梁友富的儿子、自己的得意传人梁智 。
路桥道情于2006年被列入台州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 因表演形式、基本唱腔与台州道情相同 , 故可统称为“台州道情” 。 2009年 , 台州道情被列入浙江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 2009年11月 , 陈吉友获首批“浙江省优秀民间文艺人才”称号 。 2017年6月 , 陈吉友被公布为台州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
【浙报融媒体|访“路桥道情”传承人陈吉友】谈到道情曲艺的传承 , 陈吉友仍有些许担忧 , 目前路桥道情的记录仅有手抄本唱词 , 因为有很长一段时间表演机会不多 , 长篇剧目的内容他也有一部分已经遗忘 。 “希望能遇到既了解传统曲艺又懂现代音乐的人 , 把路桥道情用音乐记谱的方式更好地传承下去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