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客户端|而不是供给不足,李铁:我国的劳动力供给将面临的是长期过剩

北京日报客户端|而不是供给不足,李铁:我国的劳动力供给将面临的是长期过剩
文章图片
资料图 。 新华社采访人员丁磊摄
虽然我国在改革开放后 , 通过释放大量的劳动力和土地要素的低成本潜力 , 获得了高速发展的机会 。
但是我们没有改变一个事实:因为人口过多 , 导致发展面临的短板难以补齐 。 这里不是讲人均占有资源的问题 , 而是人口结构仍然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
我们现在发展面临最大的问题 , 是收入结构存在巨大的不平衡 , 主要是中低收入人口过多 , 严重影响了未来可能激发的消费和投资潜力的释放 。 这也是未来发展中可能出现的短板 。
我国中等收入以上人口才4亿 , 这就意味着还有近10亿人口仍然处于中低收入水平 。 而这4亿人口中 , 严格地算来 , 达到中产阶级收入水平标准的人口才2亿多 , 最大的估值也就是2.8亿 。
也就是说 , 我们人口多 , 看似很发达 , 当绝大部分人口处于中低收入水平的状况时 , 我们将面临着启动消费和投资的瓶颈 。 因为未来各种市场所需要的人口支撑 , 至少是能够达到一定收入水平的人群 。 所以 , 中央最近颁布的文件中提出扩大中等收入人群的战略要求 。
很多人认为 , 我国人口增长可能出现危机 。 绝大部分来源于两类观点:一类是我国人口增长速度严重放缓 , 会影响到未来的劳动力储备不足 , 导致劳动力成本上升 , 产业向国外转移 。 另一类是我国老龄化速度加快 , 还需要更多的人口来降低老龄人口占比 。
这些观点 , 可能对于我国未来经济发展和国际经济规律的认识 , 还是相对滞后 。 如果说改革开放前二三十年 , 我们通过低成本的劳动力和各类要素 , 形成了初级加工的“世界工厂”和现在的国民积累 , 这个发展阶段是我们必须要经历的过程 。 但是 , 牺牲环境的低成本发展过程导致的环境破坏和生态恶化 , 也是我们必须要付出的代价 。
时至今日 , 中国已经从低要素支撑的“世界工厂”时代翻篇了 。 我们将进入技术升级和制造业升级的时代 , 未来工业劳动力需求的减少已经是大趋势 。 即使在加大各类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情况下 , 我们也会发现 , 技术和资本对劳动力的替代是普遍现象 , 而不是倒退到几十年前 , 靠人海战术进行各种大生产 。
对于产业的外溢 , 如果我们简单从成本角度分析 , 确实存在着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因素 , 但是从全球产业链的完整性看 , 中国产业的不可替代性在于全产业链的基础 , 会主动地把一部分低成本要素的产业转移出去 , 也会从比较优势上更好发挥我国优势资源的作用 , 并且为提升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奠定更好的基础 。
而这些优质产业的出现 , 也与我国已经进入中上等收入国家的全方位要求相关 。 例如对于提升人居质量的要求 , 对于生态和环境的要求 , 对于公共服务如教育和医疗资源供给的需求等 。
我国的劳动力供给将面临的是长期过剩 , 而不是供给不足 。 这是一个基本的判断 。 城镇就业一直处于承压状态 。 这还不包括进城农民工 。
从另一方面看 , 很多人对我国的农村就业情况并不了解 。 我国现在户均耕地不足10亩 , 与日本(约33亩)和韩国(约23.3亩)的户均规模相比 , 还有一定的差距 。 由于人均耕地和户均耕地规模过小 , 严重影响到农业机械化和适度规模经营的推进 。 按照日、韩的户均耕地规模 , 按常住人口算 , 我国农村劳动力至少还有接近2个亿的剩余 。 未来 , 只有充分解决了他们的非农就业 , 才有可能真正奠定乡村振兴的基础 。
当前我国的问题是 , 如何提高人口质量和改善人口结构 。 我们应该把重点放在如何通过各项政策 , 增加公共服务水平 , 或者是通过城市化来鼓励更多人口从农村进入城市 , 进而利用完善的城市公共服务体系来提升人口质量 , 提高劳动力的就业能力和技能 , 提高新增人口的受教育水平 , 而不是把解决问题的方式继续倒退到多生人口 。 这并不符合未来提高经济和社会发展质量的总体要求 。
(作者为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首席经济学家)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作者李铁
编辑:袁昕
【北京日报客户端|而不是供给不足,李铁:我国的劳动力供给将面临的是长期过剩】流程编辑:王梦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