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80后“超算导师”付昊桓:超算软件研发更需“愚公移山”精神( 二 )


为了争分夺秒地进行项目测试 , 付昊桓和其他成员都几乎开启了“7×24”的工作模式 , 大家交替休息 , 在有限的测试窗口保证计算任务持续运转 。
更大的挑战则来自软件的生态 。 由于神威采用的是全国产的新型片上融合异构芯片 , 原有的基于x86架构设计的大量科学及工程计算软件 , 无法直接在神威上高效运行 。
作为付昊桓在清华大学带的第一个博士生 , 甘霖说 , 正常的应用也就几千到几万行代码 , 而他们当时面对的地球系统模式代码是近百万行 。 这些是各国气候学家在过去几十年里积累下来的对大气、海洋、陆面、海冰等各个圈层变化机制的理解 , 每个人写代码的风格不同 。 为此 , 他们需要逐步进行代码的转换、移植乃至重新设计 , 最后为“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所用 , 这是个“愚公移山”的过程 。
从2015到现在 , 他们团队持续工作 , 该项目仍在不断更新 。 超算大会主席表示 , 他们所做的工作让人无法想象 , 这个工作如此繁重 , 他们却有如此的信心和耐心 。
2017年 , 他们的应用精确模拟了2005年8月发生在美国的卡特里娜飓风 , 成为当年全球入围“戈登贝尔奖”的3个应用之一 。
此后 , 他们进一步与国家气象局以及新能源企业展开深入合作 , 提供业务支持 。 付昊桓最大的心愿就是 , 在国产超算硬件的基础上 , 推动国产软件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 服务更多的用户 , 解决更多的实际应用难题 。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超 实习生 秦悦 来源:中国青年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