锌财经|一柄尖刀?,历史潮头上的台积电:两堵高墙


锌财经|一柄尖刀?,历史潮头上的台积电:两堵高墙
文章图片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公众号:远川研究所(ID:caijingyanjiu)
文/陈帅
1989年12月 , 台北的冷雨淋淋漓漓 , 三星掌门人李健熙赴台考察 , 秘密约了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吃早餐 , 目的只有一个:挖走这个已经58岁的老将 。
此时台积电已经默默成立了两年 , 在业界尚名不见经传 , 所走的“代工”模式也非当时芯片领域的主流 , 让人看不懂 。 而在台积电成立的1987年 , 三星创始人李秉哲去世 , 三子李健熙接位执掌三星 , 甫一上台后便喊出了“二次创业”的口号 , 大举进军电子和半导体 。
张忠谋正是李健熙急需的人才 。 1983年张忠谋从德州仪器“三号首长”的位置上退下来 , 虽然可以享受“一幢宅、两部车、三条狗”的美国梦 , 但总感觉心有不甘 。 所以两年后 , “蒋经国接班人”孙运璿邀请他去台湾担任工研院院长一职时 , 张忠谋决定出山闯一闯 。
张忠谋生长于大陆 , 49年离开 , 随后赴美读书工作三十多年 , 对台湾其实并不熟 , 但架不住“来了就是一哥”的诱惑 。 而到台湾仅一年后 , 56岁的张忠谋便决定再野一把:创业 , 做一家专门为其他芯片公司代工制造的公司 , 这种模式在当时并不被同行和投资人看好 。
而在餐桌上 , 李健熙款款分析道:半导体需要大量资金、人才 , 风险也大 , 三星目前正好发展还不错 , 希望张忠谋到三星工厂看一看 , 瞧一瞧 。 李健熙的言语中充满了惋惜爱慕 , 仿佛当年曹操看着刘备说出“唯使君与操耳” , 恨不得让张忠谋立刻跟着他私奔到首尔 。
张忠谋此时正为订单疲于奔波 , 但他厌倦了当二把手三把手 , 对三星自然坚定拒绝 。 李健熙并不死心 , 邀请他去三星参观 , 张忠谋欣然应允 , 逛了半天厂区后连夸三星的产能“令人惊叹(impressive)” , 但仍然拒绝离开台积电 。 李健熙见他态度坚决 , 并只好放弃 。
此次一别 , 两人的轨迹还将继续交汇:台积电和三星分别沿着自己的路线 , 崛起为全球半导体巨头 , 并随之展开了的血腥的对决 , 顶峰时双方红着眼砸钱 , 一度买下了世界40%的半导体制造设备 。 这既是两家公司的商业战争 , 也是两个地区产业升级的无奈之选 。
在过去相当长时间里 , 以及未来相当长时间里 , 台积电最大的对手都是三星 , 而不是中芯国际 。
超车:从产业边缘 , 到舞台中央台积电虽然是台湾企业 , 但张忠谋为它注入了“美国魂”:老东家德州仪器的管理经验、IBM授权的技术、以及大批美国回流的人才 。
比如台积电首任首任技术执行官胡正明是加州伯克利大学教授 , 其得意门生梁孟松也从AMD跳槽台积电;研发队长蒋尚义曾在美国德州仪器、惠普工作;后接任张忠谋出任CEO的蔡力行是美国康奈尔大学博士;技术核心人物余振华则是美国乔治亚工学院博士 。
台积电从美国拿到的不仅有人才 , 还有订单 。 半导体产业起源于美国 , 随后便开始向日本转移 。 结果 , 日本半导体公司修炼出超强战斗力 , 在存储芯片领域 , 靠着精细管理、成本优势 , 将美国企业打得落花流水 。 1980年代末 , 世界十大半导体公司中有6家是日本企业 。
打不过只能换赛道 , 于是美国从存储芯片撤退 , 开始发力CPU等逻辑芯片 。 不同于存储芯片强一体化的要求 , 逻辑芯片可以将设计、生产环节分工 , 这就为台积电带来了机会 。 1988年 , 英特尔送来第一笔大单 , 并对200多道工艺进行了指导 , 可谓“资金扶上马 , 技术送一程” 。
当然 , 好处也不白给 。 快速发展的台积电 , 开始反哺美国半导体业 。 由于不用再承担独立建设晶圆厂的巨额成本 , 大量初创芯片设计公司得以轻装上阵、快速发展 , 美国芯片公司重新占领全球芯片产业制高点 , 如今巨头的高通、英伟达、Marvell等都是得益于此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