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遵义|桐梓:一起来看这些“老手艺”!


有一群人因为一份热爱、一份情怀、一份梦想 , 坚守着一种手艺、一种传统他们把热爱的事情当做了人生的终极追求 , 他们就是那一群沉醉在艺术锻造中忘记外面世界喧嚣的手艺人 。

文明遵义|桐梓:一起来看这些“老手艺”!
本文插图

姚德波和他的泥哨作品
初识泥哨是喜爱
32岁的姚德波是一名桐梓守哨人 。 在一次看民间文化艺术展览的时候被桐梓泥哨所吸引 , 便拜入了桐梓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塑类”代表性传承人姬建强先生门下开始学习这门手艺 。
桐梓泥哨是流行于贵州黔北地区的一种民间玩具又称“泥瓦瓦”或“泥咕咕” , 最早出现于清朝时期 。 据桐梓县志记载 , 泥哨在桐梓生根发芽已有近300年历史 , 是以本地优质黄泥或黑胶泥作为基本原料 , 造型大多源自中国民间传统题材、人物故事、十二生肖以及花鸟虫鱼等图案 。
现在作为泥哨传承人的他 , 也不免感叹现在制作泥哨和了解泥哨的人越来越少了 ,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桐梓泥哨 , 他带着桐梓泥哨到重庆等地参加过展览 , 同时还带学生到工作室来研学 , 希望通过这些方式让这门技艺能够得以传承 。
我不做也许就没人再做了
“磨剪子 , 戗菜刀~”你是否也曾听到过清脆洪亮的吆喝声?在桐梓有这样一位老人已经年过花甲却坚守磨刀事业36年 。
老人叫潘其良 , 今年69岁了一年四季游走在桐梓的大街小巷 。 一根长板凳、一个编织筐、一瓶水、三块磨石 , 再加上若干固定磨石用的铁具 , 就是潘爷爷的全部行头 , 在西门菜市场我们听着“磨剪刀 , 磨菜刀”的声音找到了潘爷爷和潘爷爷聊起磨刀技术他便滔滔不绝 。
潘其良:“只要不下雨 , 我都要出来 。 磨刀这活看起来简单 , 其中也是有技巧的 , 用力要均匀 , 磨刀要细心 , 这样磨出的来刀才会耐用 。 磨刀、磨剪子中 , 最难的是磨剪子 , 磨的时候不光要掌握角度 , 力度也要合适 , 不然磨出来的剪子不好用 。 ”
随着社会和生活节奏的加快现在已经很少人会为了一把钝了的刀特意找个时间让人磨刀了 , 而是随手一扔到商店重新买一把新刀 。 当问起潘爷爷为何还坚持磨刀时他说:“我不做也许就再也没人做了 。 ”就潘爷爷而言最开始可能是为了学技谋生 , 现如今依然在坚持也许是在默默守护这门老手艺吧 。
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偏差
背篓、竹篮、簸箕、箩筐是以前重要的生活、生产工具 , 但是在现代人的眼中它们却有些陌生 。 在楚米镇三台村一家农家小院里这些东西可堆放着不少 。 背篓主人黄文修 , 已经70多岁了 , 黄爷爷制作竹篾制品的手艺是从父亲那传承来的 , 父亲手艺精良 , 黄爷爷从小耳濡目染也就学会了这门技术 。
“之前就是编一点自己家用的篾制品 , 多出来的 , 老伴就拿到集市上去卖 。 ”黄爷爷说 。 2004年退休后不愿给孩子增加负担的老两口一直在老家生活着 , 他们在家种了些庄稼同时又把老手艺捡了起来 。
只看着黄爷爷一手握着蔑刀 , 一手推着竹片 , 动作娴熟的将竹片剖成篾条 , 坐在小板凳上就开始编起背篓来 。
黄爷爷说:“编篾制品需要长时间坐下来 , 细心地去编 , 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偏差 , 稍有失误就要拆了再来 。 ”
一刀一竹一世界 , 一山一水一春秋 。 忙碌了一辈子是他不愿给儿女增加负担 , 对家庭的爱让他坚守这门手艺 。
【文明遵义|桐梓:一起来看这些“老手艺”!】岁月会改变尘世风貌 , 但岁月却永远带不走记忆 。 他们是平凡的手艺人 , 始终带着初心不改的执着 , 纯粹而专注 , 看起来朴实无华 , 却个个身怀绝技 。 (张颖 程建平)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