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贤一凡|学海无涯 ,读书有法——七贤镇赤庄完小 徐军花( 二 )



七贤一凡|学海无涯 ,读书有法——七贤镇赤庄完小 徐军花
本文插图

古人云:“读书学礼 。 ”可谓读孔得仁,读孟得义,读老得智,读庄得慧,读墨得力行,读韩得冷眼,读荀得自强不息······因而我们读书不能只让思维停留在文字表面 , 而应该在广度和深度上开辟拓展 。 此读书方法 , 谓之研读 。 研读 , 就是延伸阅读 , 多用于一篇文章的写作背景、文章结构、写作技法的研究 。 重要的是对主旨进一步理解 , 并能联系自己的实际;其次是从章法和语言上总结可借鉴的地方 。 其实研读大家应该都不陌生 , 在现行的语文教学中常用 。 一篇文章的学习 , 往往按照:明确学习目标 , 了解时代背景 , 了解作者情况 , 解读文章内容 , 处理课后习题 , 课外拓展阅读此类流程来进行 , 其中好多环节都属于研读 。 其实对于学生课堂学习 , 我觉得研读法不宜过多使用 。 研读的意义在于——读文、懂理、做人 , 所以重视研读 , 应在文外而非文内 , 应于课外而非课内 。 研读是一种惬意的享受 , 需要我们慢慢地体会 , 从而更加全面深刻地领会主旨 。 了解了边疆条件的艰苦 , 看那一棵棵白杨 , 就化身为边防战士峻拔的身形;清楚了郭沫若生活的时代背景 , 瞧那夜空中的星星 , 感觉他们都闪烁着希望的光芒;经历了生活的磨难 , 想那可怜的丑小鸭 , 也能够获得无穷的力量 。 研读植根于生活的沃壤 , 才能长成参天的大树 。

七贤一凡|学海无涯 ,读书有法——七贤镇赤庄完小 徐军花
本文插图

中国有句老话说是“书不尽言 , 言不尽意” , 我觉得这正是语言文字的魅力所在 。 一个个文字就是一颗颗种子 , 在研读的浇灌下 , 它可以长出枝叶 , 开出花朵 , 结出硕果 。 这个过程是感悟、体会、享受的过程 , 通过研读会让我们想得更深 , 看得更透 , 走得更远 。 俗话说:“活到老 , 学到老” 。 阅读就是我们学到老的法宝 , 而我们身处知识爆炸的信息社会 , 一个人要读完全国每天出版的报纸 , 都要一年的时间 。 所以单用传统的阅读方法 , 适应不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 然而世界上许多卓越的人物 , 在百忙之中还不曾懈怠读书学习 , 大多是因为他们都具有快速阅读能力 。 马克思读书的速度奇快:为了写《资本论》 , 他阅读了1500多种书 , 在书中引用了十几个学科、数百个作者的观点 , 留下了100多本读书笔记 。 列宁看书习惯于一目十行 , 迅速抓住整段整页的意思 。 中国也不乏快速阅读的高手 , 联想集团的主席柳传志每天要进行约十万字的阅读 , 以便及时把握IT行业的高速变化 。 这些杰出人物之所以能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 和他们具备异乎寻常的阅读速度和阅读效率是具有密切关系的 。其实速读法并非只有超常人能够掌握 , 任何人只要经过科学系统的训练 , 都能达到“一目几行”的速读标准 。 在我们身边也不乏这样的例子 , 修武县第二实验中学的薛志芳校长 , 每天日理万机 , 工作繁忙 , 但仍坚持读书 , 每年读书都在一百本左右 。 教育家张志公先生指出:“现在具备一目十行、过目成诵的能力 , 已经不是神童才子的事 , 而是每个人应该具备的阅读能力 。 ”掌握速读法已成为社会的需求 , 是人们进行时尚学习的重要标志 。 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 , 你要问他的经验 , 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 。 ”事实也证明 , 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实际上不是教师教出来的 , 而是在教师指导下 , 靠学生课外自学、自修而成 。 只囿于课本里的几篇文章 , 是不可能提高语文能力的 。 只有在长期的课外阅读过程中日积月累、潜移默化 , 才能吸收文化 , 感悟、积累、运用语言 , 形成文化的积淀 , 逐步建构自己的文化 。

七贤一凡|学海无涯 ,读书有法——七贤镇赤庄完小 徐军花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