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报|不懂这些知识,“比宁”之争的瓜你可能都吃不明白( 二 )


中国汽车报|不懂这些知识,“比宁”之争的瓜你可能都吃不明白
本文插图

而在消费者购买同款电池做的实验中 , 宁德时代的电池在被刺穿的瞬间着起大火 。 有业内人士猜测 , 或许宁德时代并未将该技术应用到市售版本中 , 安全技术最重要的落脚点在于能否应用于量产 。
中国汽车报|不懂这些知识,“比宁”之争的瓜你可能都吃不明白
本文插图

随后 , 宁德时代在官方微博发布了《关于动力电池标准的一些认识》 , 内容包括三元和铁锂电池分别满足不同市场的需求;目前国际认知从电池单体安全转向电池系统安全;中国标准的重心在转向电池系统安全等三点内容 。
或许 , 宁德时代的不甘示弱来自于在与同一技术路线的方形电芯对比中 , 其已实现NCM811电芯的量产 , 能量密度与其他三元电池厂商相比具有优势 。 除此之外 , 宁德时代已具备量产条件但尚未配套车型的电芯的能量密度达到304Wh/kg , 正逐步收窄与松下NCA的能量密度的差距 。 宁德时代现有的三元NCM523电芯搭载CTP技术后 , 电池包的能量密度也可从140Wh/kg提升10%-15% , 至154-161Wh/kg 。
“比宁”大战 , 争的是什么?
【中国汽车报|不懂这些知识,“比宁”之争的瓜你可能都吃不明白】中国汽车报|不懂这些知识,“比宁”之争的瓜你可能都吃不明白
本文插图

为什么两大龙头企业对针刺试验如此敏感?说到底 , 还是触到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神经——电池安全问题 。 针刺试验是目前模拟锂离子电池内短路最常用的一种手段 , 通过将5mm的钢针插入到锂离子电池内部 , 引起正负极之间的短路 , 在局部产生大量的热量 , 从而实现对锂离子电池内短路的模拟 。 若电池被刺穿后5分钟内未发生燃烧或爆炸 , 则可以判定通过测试 。
在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看来 , 新能源汽车安全事故的本质是电池热失控问题 。 其中 , 内短路又是电池热失控的共性环节 , 机械变形、挤压、撕裂 , 隔膜破裂、过充过放、极端过热等各种各样的原因都可能产生不同类型的内短路 。 至于针刺试验 , 则是曾毓群提到的电池“滥用测试”中的一个小环节 。 挤压、短路、过充等都属于“滥用测试”的范围 。 因此 , 电芯通过了针刺试验 , 并不代表电动汽车电池的绝对安全的;电芯通不过针刺实验 , 也不能说明不安全 。
在清华大学动力工程与工程物理博士张抗抗看来 , 讨论电动汽车电池安全性的时候 , 要分为电芯、模组、电池包、功能安全4个层面 。 其中 , 电芯本体安全只是其中一个层面 , 而针刺安全性更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
目前 , 宁德时代的核心技术集中在三元锂电 , 而比亚迪在磷酸铁锂方面积淀更多 , 两种动力电池的性能各有侧重 。 磷酸铁锂电池材料本身热稳定性好 , 但能量密度低于三元锂电池;三元锂电池(镍钴铝电池或镍钴锰电池)能量密度比较高 , 低温性能出色 , 但化学性质不够稳定 。 因此 , 两种电池的性能是由材料本身的特性所决定的 。
宁德时代与比亚迪的“较量”已经由来已久 , 在外界看来 , 这场“比宁”大战可以理解为是动力电池路线之争 。 其实 , 自从去年国产动力电池行业结束了5年的“白名单”准入制度之后 , 包括LG化学、松下、三星SDI等海外对手已经深度参与到中国动力电池市场的竞争中了 。 根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公布的2020年4月份动力电池月度数据 , 前四个月 , 宁德时代和比亚迪分别排名第一和第二 , 装机量分别为4.56GWh、1.52GWh , 松下和LG化学紧随其后 , 装机量为0.76 GWh和0.72 GWh 。 很明显 , 目前我国动力电池行业竞争局面已经从“比宁”之争 , 转变为中日韩电池之争 。
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来看 , 做大做强整个产业 , 才能使包括比亚迪和宁德时代在内的企业得到更长远的发展 。 三元锂电池与磷酸铁锂电池这两条技术路线 , 在产业发展过程中 , 除了竞争关系 , 也是互补 。 针对不同的场景应用不同的技术路线 , 双管齐下或许是更好的选择 。 趁着这次机会 , 消费者对动力电池技术发展情况也有了更多了解 。 最后 , 除了吃瓜 , 有关电池的知识你get到了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