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复抄写真的有用吗

抄写也就是增强记忆,考试时某些知识点的书写手感罢了。
另一个角度看,老师是为了让你静心才去抄。
但是一个知识点抄非常多次那叫罚抄,后者用意更明显
■网友的回复
要回答这个问题其实并不特别难,无非要搞清楚什么是书书这东西说白了就是一堆纸,印满了一种奇妙的密码。难道不是吗?写文字的人要把头脑中想的问题,整理归类,理顺逻辑,清晰明确的翻译成别人看得懂的文字; 而读文字的人,又要发挥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从这些符号中解读出作者头脑中的想法。这整个就是一个编码和解码的过程嘛。书籍的演变也是有一定的历史的。无论是最早的甲骨文,还是古时用丝绸或牍来书写的时候,书都是极其奢侈的存在,是贵族和有钱人的特权。其实我也拿捏不准,但可以大胆的猜想,诗词歌赋的简易和押韵可能都和当时的书写工具限制有关。书籍厚重,书写费力,总不能把事无巨细,字字句句,洋洋洒洒得刻在竹子上吧;那些文人墨客游山玩水,突然兴致来了想要抒发点感情,作个诗赋总方便自己记忆此情此景,也方便其他人口口相传,源远流长。这么看来,那时候的书和现在的还不太一样,他是一种帮助记忆,提示记忆的方法。就像柏拉图记录苏格拉底的语录,孔子的弟子记录孔子语录一样,他们记录的只是一个索引,方便记忆和保存。可是这种提示的记忆是线性的,抽象的,甚至晦涩的。于是后人不停的标注,不停的解读,越读越厚越读越多,导致现在解读的版本都不计其数。那个时候抄书抄在纸上是为了方便传阅,抄书抄在脑袋里是因为有那么一些人像柏拉图一样,他们坚信文字的发明是人类的倒退,只有背到脑海里了,这些信念和教义才能在身体里流淌,成为人的一部分。后来时代进步,科技发达了。纸张和影刷业的发展使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到书籍,携带书籍也变得更加方便。没有了这两个束缚之后,写作变成了一件稀疏平常的事情。只要愿意你可以把内心那个唠唠叨叨的声音逐字记下。到了这时候,文字不仅仅是记录,更是一种思想交流的工具。写字的人如果想让更多的人接受他的想法,他要变着法的把自己想法打磨雕琢,让阅读的人明白他在讲什么。这个时候的抄书,我实在是理解不了究竟是为了什么。
■网友的回复
抄完了也不会,无用功
■网友的回复
或许呢
反复抄写真的有用吗
反正我是有用啊,有时候我大脑都没有反应过来,但是我的手早就已经把答案填了。单词也是,不需要想,就能把单词完完全全的写出来。
反复抄写真的有用吗
【反复抄写真的有用吗】
或许“抄写”对于我的手,眼睛都成了一种反射吧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