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戒▲《魔戒》:那一艘扬帆远去的大船即将回航( 二 )



感谢罗琳的自知之明 , 因为《哈利·波特》与相类似的《暮光之城》等一系列作品无疑从根本上无法超越《魔戒》的高度 。 这不是以发行量论英雄的舞台 , 它实实在在是以开创性作为最为重要的评判标准 。
多年前看过水野良的奇幻作品《罗德岛战记》 , 甚是惊艳 , 后来才发现它似乎也是《魔戒》的山寨版 , 无论从人物设置、剧情线索都颇为相似 , 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魔戒》的伟大 。
或许有人会说希腊神话、北欧神话或是我国的《封神演义》比《魔戒》早上了不知多少年 , 可是就文学性来说 , 它们的确是无法比肩《魔戒》的 。 更何况各国的神话都是长期积累的成果 , 非一朝一夕或是一人之力可为 , 它们多少有些历史积淀 , 而《魔戒》却是完完整整是从托尔金的脑袋里蹦出来 , 从他的笔尖上流出来的 。 这样一说 , 它的开创性就不言而喻了 。
2、文学性
个人以为 , 优秀的文学作品应该具备几个必要条件(可多选与单选):好故事、思想性、丰沛的情感与优美的文字 。
这似乎在探讨诺贝尔等文学奖的选择标准了 , 呵呵 , 我没那么大的本事 。 我只是说出了一个拥有喜欢阅读这种习性的普通书虫的口味与狩猎标准 。 吸引我的文学早餐往往具有以上几大标准中的一条或者几条 , 否则我是难以下咽的 。
《魔戒》是个好故事 , 这毋庸置疑 。 其思想性也为众人议论纷纷 , 从其创作时间来论述其反战宗旨有一定道理 , 但肯定不是全部 。
优美的文字也许在四娘的粉丝眼里算不上 , 但不可否认的是 , 它是古典英国文学的余脉 , 在其之后这种文风正在渐渐的消失 。
丰沛的情感也许在如此庞大而漫长的篇幅里早已大隐隐于市了 , 但我们从托尔金专门为中土世界创立了独立文字体系(也许世上只有托尔金本人在使用这一注定绝种的文字)这一小细节就能看出作者对于这部作品倾注的热情与心血了 。
只能说 , 托尔金为了《魔戒》 , 已近成魔 。 我很怀疑 , 那枚传说中的戒指一直存在 , 它自始至终揣在托尔金的上衣口袋里 。
在接触《魔戒》以前 , 我一直认为西方世界缺乏史诗性的文学作品 , 我所说的史诗性 , 不在于书的厚度 , 而在于故事情节的复杂性与曲折性 。 我承认汤因比等很多史学家对于历史的主观研究方式优于我们 , 但他们将其转换为通俗读本的能力着实有限 。

似乎我们的《三国演义》总比他们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读起来要有趣与热血的多 。 而似乎金庸的小说永远都比大仲马的小说来得结构更为宏大 , 人物更为众多 , 伏笔更为深远 , 情节更为跌宕起伏 。
这些仅仅是从小说的可读性来举例的 , 并无文学意义上的高低评判 。 而多年前阅读《魔戒》时 , 我才明白了自己的孤陋寡闻 。 从此 , 我颠覆了自己的看法 。
二、电影
说多了原著会变成托尔金的推荐会 , 圣彼得会不高兴的 , 还是让我们来说说电影吧 。
1、编剧
《魔戒》的编剧名单上有没有托尔金我着实不记得了 , 但我想彼得·杰克逊至少不敢厚颜无耻的用它来申报最佳原创剧本奖吧 。 所以他很害羞的凭《魔戒3:王者归来》拿到了第76届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奖 。
在《魔戒》里 , 杰克逊的功劳不在于他改了多少 , 而在于他保留的多少 。 因为托尔金的原著厚厚的三本摆在那里 , 任何导演都会垂涎三尺去又怯于触碰 , 它的结构实在太宏大了 , 无法下手 。
看着彼得·杰克逊的野人模样 , 我们可以想像他为此挠乱了多少次发型 。 而再看看他的大胡子 , 我们也暗地里明白 , 这是位胆大心细的主儿 。 他和科波拉、卢卡斯、斯皮尔伯格、卡梅隆是一路货色 , 我们没必要担心太多 。
果然 , 杰克逊为我们呈上了三块压缩饼干 , 但非常的有嚼头与有营养 。 他把《魔戒》浓缩在了三部曲之中 , 去除了一些细枝末节 , 强化了主要人物的性格塑造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