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青岛风物丨老街里的书店
半岛采访人员 刘宜庆
一个城市的书店,就是一个城市里的灯光,温暖并指引着人们追寻精神的家园 。一个城市里的书店,就是海滨的灯塔,引领时代的前进航向 。追溯老青岛的书店,进入历史的册页,就如同阅读一个城市 。
1898年至1922年,德、日本侵占青岛时期,青岛有5家书局,除了本土的成文堂书局,还有德国人经营的天主堂印书局,主要经销宗教类读物,其余三家是日本人开设的嘉户书店、博文堂、文英堂,经营书籍、杂志 。到了上世纪30年代,青岛的书店逐渐增至二十几家,影响较大的包括中华书局青岛分局、青岛书店、世界书局青岛分局、荒岛书店、商务印书馆青岛分馆等 。
文章图片
值得一提的是青岛成文堂,成立于1913年,开始设在天津路26号,后迁至高密路84号 。成文堂印刷出版的木板图书多为四书五经类的线装古书,和一些古籍启蒙读物,包括《千家诗》《论语》《幼学琼林》《青云集》等 。
上世纪30年代,青岛最有名的书店是荒岛书店 。荒岛书店成立于1933年 。荒岛书店旧址位于广西路4号、原东方市场附近 。这家书店由宁推之出资、孙乐文主持,带有明显的左翼色彩,为“荒芜的岛上”带来葳蕤的绿色和火炬一般的红色 。荒岛书店因其传播新文学思潮,与在青的著名作家、戏剧家、诗人建立了密切关系 。荒岛书店播种下文艺的种子,在中学生的心中发芽 。当时在市立中学读书、后来成为著名电影艺术家的黄宗江,后来成为新华社副社长的李前管(改名为李普),白发盈颠之时,不断追忆在荒岛书店的阅读时光 。正是在荒岛书店这个中转站,萧军、萧红与上海的鲁迅先生建立了书信联系 。
抗战胜利后,美国海军潮水一样涌入青岛 。位于中山路中国电影院对面祥记行里,捕捉到商机 。祥记行里还能买到国外书刊,像是美国的《Times》(时代)《Life》(生活)《News Week》等 。蒋介石发动内战后,对国内报刊进行检查,刊载在国外书刊的内容便成为重要的消息来源 。1949年后,图书业实行公私合营改造,祥记行改为古籍书店,主要经营现代刊印的古籍 。
一代人离开,一代人到来 。一家书店关门,一家书店开张 。在每一代人的心中,都有一个书店,在记忆中缭绕着书香,陪伴成长 。
1997年夏天,我大学毕业,从济南到青岛工作 。对青岛的书店不熟悉,还没有来青岛之前,就给耿林莽先生写了一封信,请教青岛的书店 。耿林莽先生在回信中,特意提到高密路上的学苑书店,位于胶州路东方贸易大厦背后 。我到青岛后,很快按照耿先生的信,找到了学苑书店 。这家书店人文气息非常浓厚,深深地吸引了我 。墙外有一黑板,用彩色粉笔写着最畅销的书单和新书推荐 。店面不大,但书很精,人文、社科、艺术为主 。我仍然记得一次在学苑书店买的书是沈从文的插图版《边城》,以及几本贺雄飞主编的“黑马文丛”中的两册 。
【老街青岛风物丨老街里的书店】1999年初夏,我考进了还在筹备中的半岛都市报,位于潍县路上的编辑部,门头很小 。我到了编辑部之后,发现半岛都市报编辑部和学苑书店只有几步路 。1999年至2007年,八年的时光,上班时,我几乎每天中午午饭后,都会到学苑书店翻阅书籍 。这段时间,我买了大量的书籍,最初从沈从文、汪曾祺、余华等作家的文学书,转向王世襄、扬之水名物研究方面的书籍 。今年10月,我整理多年的藏书,就翻出大量的从学苑书店买的书 。似乎每一本书中都停留着往日的时间碎片 。
文章图片
中山路上的汉京书店(古典古籍、传统文化、书画艺术类书籍为特色),也是我经常光顾的地方 。汉京书店成立时,店址在小港,第一次搬迁,到了堂邑路邮电局北(靠近大窑沟公交车站) 。我去堂邑路邮电局报刊亭买《收获》《十月》等杂志,就顺路去汉京书店 。后来,汉京书店第二次搬迁,搬到堂邑路邮电局的南边(中山路上) 。汉京书店第三次搬迁,告别中山路,到了昌乐路文化市场 。
推荐阅读
- 新冠入境日照的3名船员是怎么确诊新冠肺炎的?青岛海关通报细节
- 青岛工业互联网:青岛城市进化的“决胜之机”
- 退休年龄到退休年龄缴费年数不够怎么办、外地社保关系如何转入青岛 官方答复来了
- 1949铭记历史上的今天 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
- 复学青岛一二年级小学生3日复学 防疫环节一个不少
- 首站“山东人游烟台”首站来到青岛 发布千万惠民消费券
- 青岛蓝谷:一个联盟的平台思维模式
- 暖心青岛市劳动模范敬老院陪伴老人忆往事获赞暖心
- 见证者广兴里的前世今生:老里院蝶变新生 成青岛百年历史见证者
- 复训体育复训按下“快进键”青岛市篮球橄榄球队重新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