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历史文化研究|水东镇湖北移民考察——以大葛村应山杨氏为中心(下)


北京联盟_本文原题:水东镇湖北移民考察——以大葛村应山杨氏为中心(下)
作者:童达清
第652期
水东镇位于宣州区(宣城县)东南部 , 地形多样 , 山清水秀 , 是居家建业的好地方 。 其东部、南部为丛山峻岭 , 发生战乱匪患时又可避处深山 , 因而成为太平天国后湖北移民移居宣城的首选地之一 。
今水东镇居民多为湖北移民后裔 , 为摸清当年湖北移民概况 , 笔者先后多次走访了镇区和稽亭、祁梅、前进、东胜、七岭等几乎所有行政村 , 掌握了家谱、墓碑等第一手移民资料 , 并走访了部分移民后裔 , 对清末湖北移民概况有了初步的了解 , 形成了一些初步的结论 。
三、湖北移民的迁移形态
湖北移民在迁移时 , 往往以家族为单元集体迁徙 , 以便于在人生地不熟的异井他乡能相互扶持 , 同舟共济 。 上表中的随州四支黄姓迁至王胡村 , 段氏迁至宣城、宁国 , 虽分居两县 , 但均在两县交界地 , 相距不远 , 都能说明湖北移民迁徙时的家族形态 。
下面我们以应山杨氏为例 , 详细分析一下他们在同治八年的迁徙情况 。 从表中可以看到 , 德安府应山县杨氏迁至宣城的主要是两个分支 , 一是庙后大栗树冈分支 , 主要迁至水东丰源团大葛村(今属东胜行政村) , 少数迁至县城南连三团沙河桥、古人团曹家塆、绿锦团李村、桂花园等地;另一支庙前上杨家塆分支 , 迁来的人数较少 , 仅有杨宝显一家 。 他们之所以不能集中居住 , 当是受土地所限 。
应山杨氏同治八年迁徙情况一览表
宣城历史文化研究|水东镇湖北移民考察——以大葛村应山杨氏为中心(下)
本文插图

庙后大栗树冈分支迁居宣城人口最多 , 几乎占其原人口的一半 。 以杨均一家为例 , 他生有五子:大礼、大义、大常、大行、大章 , 其中第四子大行可能未成年即夭折 , 而大礼、大义、大章三子皆迁往宣城 , 仅留第三子大常在原籍侍养守墓 , 几乎举家动迁 。 而这样的家庭远不止杨均这一家 。 同治八年迁徙时 , 有的已年届六十余 , 有的刚出生不久 , 可谓扶老携幼 , 跋山涉水 , 备尝艰辛 。
1891年2月24日《申报》第6407号载:“有湖北沔阳州农民男妇大小八十余口 , 分乘鸦沙船二艘 , 杂载糗粮、种籽 , 由原籍驶往宁国府垦田 。 新正初一日行抵九江剌高招商局门前 , 江浒狂风大作 , 雪浪如山 , 碰撞移时 , 竟成齑粉 , 行李衣物漂失无存 。 船中人奔窜江滩 , 哀号逃命 。 ……至初四、五日风静 , 遂得雇船下驶 。 ”由此例可见移民迁徙中艰难困苦的一般情形 。
宣城历史文化研究|水东镇湖北移民考察——以大葛村应山杨氏为中心(下)
本文插图

四、湖北移民迁徙后的人口损失
当湖北移民们满怀期待地踏上异乡的土地 , 迎接他们的不是官府宣教中的灿烂前程 , 而是满目疮痍 , 百里荒芜 , 更可怕的是 , 除了常见的水旱灾害外 , 水土不服和瘟疫的流行 , 使得很多人刚喝上异乡的水 , 就永远长瞑在这块还不算熟悉的土地上 。
同治九年(1870) , 杨楷率二子大祥、大柏一家刚在大葛村安顿好 , 突如其来的瘟疫就夺去了杨楷及其长媳、次子杨大柏三人的生命 , 一家六口 , 顿去其半 。 正如其裔孙杨先照在《迁江南谱序》中所说:“不料家道乖舛 , 变出非常 , 没者大半 , ……当斯时 , 地惨山凄 , 星悲石殒 。 ”同治十年旱、光绪元年大水、二年旱、八年大水、十三年大水、十六年大水、十七年大水、十八年春瘟疫、十九年阴雨不断……大灾之后往往有大疫 , “城乡各处染患疫症者十人而三 , 且多不救 。 ”(《益闻录》1892年第1159期“宣州寄柳”条)若详细罗列杨氏家族成员的生卒年 , 就会发现 , 在移居十年内去世的人数当占其家族人口的一半 。 杨氏如此 , 其他家族当亦如此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