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经纬|“故事大王”李河君,从首富到欠薪( 二 )
耐人寻味的是 , 现实却朝着李河君所估计的相反方向走去 。 两年后的2014年 , 港股上市的汉能薄膜发电股价连续大涨 , 李河君成功登顶中国首富 , 而七年之后的2019年 , 汉能薄膜却不得不选择从港股私有化 , 公司更被曝出拖欠员工薪资、资金紧张等负面消息 。
李河君进入光伏薄膜市场是在2009年 , 当时的李河君向市场讲诉的 , 是一个以太阳能薄膜技术统治光伏市场 , 最终实现能源清洁生产的故事 。
2013年 , 汉能薄膜集团成功在港股借壳上市 。 上市公司汉能薄膜的业务主要分为上游和下游两块 , 上游是向生产薄膜光伏组件的产业园提供生产设备 , 下游则是销售相关的薄膜产品 。
值得注意的是 , 2012年开始 , 中国的光伏产业已经开始出现危机 , 但是从2011年至2014年这段期间 , 汉能薄膜的净利润却实现了从7.3亿港元到33.1亿港元的高速增长 。 耀眼业绩的支撑下 , 2014年底 , 汉能薄膜的股价开始起飞 , 从1.8港元/股一度飙涨到2015年3月5日最高点的9.07港元/股 , 李河君也一度成为2015年中国内地新首富 。
转折发生在2015年5月20日 。 当天汉能薄膜的股价开盘不久后迅速暴跌 , 从7.35港元跌至3.91港元 , 随后公司宣布停牌 。 5月28日 , 港交所宣布将对汉能薄膜进行调查 。 7月15日 , 香港证监会做出罕见的惩罚性措施 , 勒令汉能薄膜停止一切股份交易 。
至今 , 港交所仍未公布对汉能的调查结果 , 不过在当年媒体的报道中 , 关联交易、操纵市场被市场认为是汉能薄膜遭到港交所调查的主要原因 。 事实上 , 自从上市以来 , 汉能薄膜的关联交易一直为外界所诟病 , 2013年 , 汉能薄膜的关联交易达到100% 。 2014年关联交易略有降低仍高达62% , 前五大客户占销售额的比例高达98% 。
巨额关联交易下 , 汉能薄膜发电的经营模式备受市场质疑 。 有市场人士指出 , 很长一段时间 , 母公司汉能集团是汉能薄膜的唯一客户 , 汉能薄膜将自己的生产设备及整套生产线卖给联营或关联公司 , 由汉能集团的基地生产出汉能薄膜组件 , 最后汉能薄膜又将这些组件买回来 , 安装到相关的电站上 , 这种左手倒右手的经营模式 , 让人难以相信公司业绩的真实性 。
遭到港交所调查之后 , 为了恢复港股交易 , 汉能薄膜先后采取了多项措施 , 包括终止与母公司的多笔关联交易、李河君卸任董事长、将汉能薄膜控股股东从汉能集团等 , 但均未被港交所认可 。 2019年 , 复牌无望且有被强制退市可能的汉能薄膜 , 最终选择了私有化 。
按照私有化的计划 , 独立股东所持有汉能薄膜股票将以一换一的方式 , 置换为SPV公司的股份 , 而汉能薄膜的控股股东汉能移动未来将寻求在A股上市 , 如果上市成功 , 独立股东将有希望以所持有的SPV股份来置换为A股股份 。
而如今 , A股市场对上市公司的关联交易监管也愈发严格 , 汉能集团回A计划茫然无期 , 李河君所描绘的资本故事 , 正在遇到瓶颈 。
本文插图
商业故事:让万物发电
“让万物发电” , 这是李河君为汉能薄膜太阳能市场打造的一个宏大愿望 , 也是李河君的商业故事里描述的终极图景 。
在汉能进入光伏市场的2009年 , 光伏行业就存在着薄膜和晶硅两条技术路线 , 相比薄膜技术 , 晶硅技术对光能的转换率更高 , 是当时市场的主流技术 。
不过李河君最终选择的是薄膜技术 。 因为与晶硅技术相比 , 薄膜技术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 , 除了应用在发电厂之外 , 薄膜技术还有可能被应用于新能源车、屋顶、玻璃等更多的分布式场景之中 , 而“让万物发电” 。
但是要被运用到这些场景中 , 薄膜技术不仅需要解决光能转换率低的问题 , 还要寻找到让薄膜技术应用落地的真实场景 。
推荐阅读
- 中新网央行:两项新政策工具从性质和规模都谈不上量化宽松
- 中新经纬|外交部:美限制中国留学人员赴美签证是开历史倒车
- 中新经纬|京运通四连板累计涨幅超46% 公司:经营情况未发生变化
- 中新经纬|美三大股指小幅高开 金融股普涨
- 中新经纬|业绩下滑、现金流为负被上交所问询 广誉远跌幅超3%
- 中新网防止“一房二卖”,中国对预售商品房全面开展预告登记
- 中新经纬有你家门口的超市吗?,2019年中国连锁百强榜单发布
- 中新经纬深交所:高质量完成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
- 中新经纬|央行修订部分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取消一批证明事项
- 中新经纬保险板块走强,沪指小幅收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