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可波罗|从钦慕到贬损,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转化史,是一段暗恋情史( 三 )


金灿荣教授曾经在演讲中幽默的讲:“我们生活在中国知道 , 就是他那个理想的皇帝是没有的 , 中国500多个皇帝 , 大部分是傻瓜坏蛋 , 但是在他们的著作里面 , 中国皇帝就是哲学王 , 我们看了都脸红 。 ”
人们疯狂的模仿东方 。
在1700年1月7日的法国宫廷聚会上 , 路易十四穿着中国服装 , 坐着八抬大轿出场 , 贵族们亦同时穿戴着同款服饰 。 这只是欧洲东方热的一个缩影 , 在不少画家的画作中 , 我们都能发现中国瓷器的存在 。
马可波罗|从钦慕到贬损,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转化史,是一段暗恋情史
本文插图

伏尔泰在《哲学辞典》中“光荣”的词条中写下:“世界历史自中国始!”, 在《风俗论》中他写:“东方是一切艺术的摇篮 , 东方给了西方一切!”
无论是物质昌明的东方世界形象 , 还是被当做先进文明代表的东方世界形象 , 这一切 , 事实上都与我们无关 。
这只不过是他们描绘的一个“他者”的形象 , 用来批判欧洲的社会现实 。 他们必须要找到一个足够先进、足够昌明的“他者” , 通过塑造“他者”的形象来树立榜样 , 批判自我 。
这个“他者”的形象必须是理性的 , 是超脱于宗教思想之外的 , 因为他们希望通过理性管理社会 。
这个“他者”的形象必须是充裕的 , 无论是精神上还是物质上都应该充裕 , 因为这能体现理性管理社会的巨大好处 。
而中国 , 恰好有这些形象的影子 , 我们也不能对此反驳 。
马可波罗|从钦慕到贬损,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转化史,是一段暗恋情史
本文插图

当时的法国作家格雷姆曾说:“在我们这个时代 , 中华帝国获得人们的特殊的注意与研究……中国太遥远了 , 没有人去过也没有人能对他们的报道提出异议 。 然后是哲学家运用这些报道 , 从中提取各种有用的资料 , 来批判自身社会的弊端 。 ”
你看 , 还是有人看的很清楚的 。
后来撰写《东方学》的爱德华·W·萨义德曾给出这样的结论:“主流流行的东方观念只是欧洲在世界范围内推行的帝国主义活动与价值观全盘西化的伴随产品 , 并非存在于彼岸的那片真实的东方 。 ”
于是乎 , 一旦这样的形象不能为欧洲的发展服务 , 他的形象就会发生倒转 。
那个来自农村的贫弱少年考上了知名大学 , 被城市的浮华和知书达理的姑娘深深的吸引 , 他想起了那个曾经那个魂牵梦绕的姑娘 , 顿时蒙上了一层灰雾 , 少年曾经忽略她的不完美、她的种种缺点 , 这时顿时“暴露”在她的眼前 。
少年想了想 , 这个姑娘真的还是我喜欢的姑娘吗?
村头扎马尾辫的大眼睛姑娘并没有变得讨厌 , 变得只是这个少年而已 。
马可波罗|从钦慕到贬损,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转化史,是一段暗恋情史
本文插图

18世纪 , 正是中国热的鼎盛时期 , 而仅仅在50年不到的时间里 , 对东方文明的崇拜一下子转换为贬损 ,转换之快令所有研究这段历史的人瞠目 。
实际上这样的批评早已有之 , 卢梭曾在《新爱洛依丝》中对中华帝国这样批判:“他们书卷气十足 , 生活散漫 , 表里不一 , 十分虚伪;他们话说的很多 , 但没有实际内容;他们心眼很多 , 但没有什么天才;他们虚有其表 , 思想极为贫乏;他们对人有礼貌 , 也很殷勤;他们处世很圆滑、很奸诈;他们把做人的义务挂在口头上 , 装出一副很有道德的样子;他们的所谓人情味 , 只不过是对人打个招呼 , 行个礼而已 。 ”
看起来似乎是经过独立思考的 , 卢梭可能看出了在中华帝国晚期道德政治下的双重人格的典型困境 。 但其结论亦不是客观的 , 只是从这一个极端 , 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
而后来的西方人为了贬损这个形象 , 他们想出了一个聪明的办法:说他停滞就好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