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语千年|原创 “长安一片月, 万户捣衣声”——捣衣是如何反映府兵制的演变的?( 三 )



笑语千年|原创 “长安一片月, 万户捣衣声”——捣衣是如何反映府兵制的演变的?
本文插图

木兰从军
正因为府兵制的实行 , 使得征人之户年年承受着赶制戎衣的沉重负担 。 征人之妻不仅受到繁重的‘捣衣’劳作的折磨 , 更重要的则是承受征夫音讯不通、长年不归的情感熬煎 。 这种牵肠挂肚的思念之情、盼归愿望以及对社会动荡、对战争的厌恶情绪 , 往往伴着“捣衣”的劳作而流露 。 于是大唐文人创作了大量的以此为内容的“捣衣”诗 , 铸就成大唐文化中的一座奇峰 。
府兵制极大地节省了军费开支, 减轻了政府的负担 , 但对于征户来说 , 既要输出壮劳力 , 又要负担他们的装备 , 同时还要应付繁重的征徭 , 因此生活十分凄苦 , 以至出现府兵要离家奔赴前线的时候 , 亲人们“ 牵衣顿足拦道哭, 哭声直上干云霄”的悲惨情景 。
李白《子夜吴歌》是最著名的一首捣衣诗:“长安一片月 , 万户捣衣声 。 秋风吹不尽 , 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 , 良人罢远征” 。 “紧接着咏叹制衣和寄衣:“明朝驿使发 , 一夜絮征袍 。 素手抽针冷 , 那堪把剪刀 。 裁缝寄远道 , 几日到临洮 。 ”诗中主人公丈夫征戍边塞 , 音信断绝 , 虽然不辞劳苦制好寒衣 , 却无法送到丈夫手中 , 一腔情思无由通达 , 倍觉悲凉 。

笑语千年|原创 “长安一片月, 万户捣衣声”——捣衣是如何反映府兵制的演变的?
本文插图

府兵出征
初唐之时 , 府兵通行天下 , 王朝连年征战, 征户之妻女为夫为父捣衣成为她们生活中普遍的现象 。那声声的捣衣声 , 诉说着妻子们的辛劳与哀愁 , 也拨动着诗人们的心弦 。 但是唐代捣衣诗有个特点 , 自肃宗之后 , 出现的数量大大减少 , 这与天宝以后府兵制的取消有着极大的关系 。 没有了府兵 , 捣衣诗也沉寂了下来;直到数百年后 , 实行卫所制的明代建立 , 千家万户又响起了捣衣的声音 , 捣衣诗也再度受到诗人的青睐 。
唐朝末年至宋朝建立的这段时间里 , 府兵制也还在一些割据国家实行 , 征人的寒衣依然自备 。 南唐中主李璟、后主李煜父子均有捣衣词传世 。 ”李煜的 《捣练子》艺术地组合了“夜”、“月”、“砧”的意象 , “深院静 , 小庭空 , 断续寒砧断续风 , 无奈夜长人不寐 , 数声和月到帘栊 。 ”深深的庭院静悄悄、空荡荡 , 让人倍感孤独和焦虑 。 木杵捶击石砧的咚咚声被阵阵悲凉的秋风送来 , 时断时续 , 更加深了词人的孤寂感 。 秋月如水 , 随同砧声渗入门窗 , 搅扰得他心神不宁 , 辗转反侧 , 彻夜难眠 。 寂静的庭院 , 夜月寒风中传来时断时续的砧声 , 敲打着长夜难寐之人的万端愁绪 , 这其中 , 又蕴含了多少人生的无奈和痛苦?

笑语千年|原创 “长安一片月, 万户捣衣声”——捣衣是如何反映府兵制的演变的?
本文插图

唐代和明代 , 是文学史上捣衣诗蓬勃兴起的两个朝代 。 这两个朝代分别实行的府兵制和卫所制 , 与捣衣诗的兴衰有着密切的联系 。 但是在其他朝代 , 捣衣诗作为诗歌中的一朵奇葩 , 仍然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涌现 。
唐朝之后 , 仍然有很多以捣衣为内容的诗、词被文人们创作出来 , 可见源自六朝的“捣衣诗”对中国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清远缠绵的捣衣声不仅提醒着人们秋天的到来 , 而且还在秋风萧瑟的月夜里触动了思妇绵绵的相思之情 , 引发了诗人无限的遐想 。 在这个万物思归的季节里 , “秋夜”和“捣衣”交织在一起 , 在捣衣诗中达到了水乳交融的程度 。 银白色的月光和断断续续的捣衣声 , 构成了对历史上那些捣衣女子的记忆 , 也成为捣衣诗永恒的标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