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语千年|原创 “长安一片月, 万户捣衣声”——捣衣是如何反映府兵制的演变的?( 二 )


六朝的捣衣诗中的人物主要是“佳人:’“、“游人”和“征客” 。 这些“佳人”佩戴着精致华美的饰品 , 不辞辛?苦地为所思之人舂捣纨素;而“游人” 、“征客”作为思念的对象 , 或远在天边 , 或戍守边城 , 与良人不能在一起 , 因此这些女子要在秋夜里捣素裁衣 , 缄封寄远 。

笑语千年|原创 “长安一片月, 万户捣衣声”——捣衣是如何反映府兵制的演变的?
本文插图

捣衣
”捣衣诗“中并没有这些女子的外貌描写 , 仅以“美人”而提之 , 给人带去了很大的想象空间 。 她们在秋风萧瑟的季节为远方的爱人裁制冬衣 , 那些男主人公在诗歌中不仅是思念的对象 , 也起到了扩大诗歌意境的作用 。 特别是“征客”这一意象使捣衣活动和遥远的边戍联系在一起 , 增加了诗歌的空间内容 , 突出秋天悲凉的氛围 。
从东魏晋到隋朝统一 , 中国经历了四百年的分裂 。 在战争中大量北方人民避乱迁徙 , 侨居江南 , 离乡别国之恨萦绕在几代人的心怀 。 他们借怨妇之口 , 抒发对故国、家乡的无限眷恋 , 使东晋南北朝闺怨诗大盛 。 因此争战不已 , 很多男丁被迫从军征战 , 或服劳役、徭役 , 民间处处征夫怨妇 , 形成了闺怨诗兴盛的现实社会基础 。 受其影响 , 捣衣诗也很快由范围狭隘的 “宫怨”题材过渡、发展为范畴较为宽泛的“闺怨”诗 。
南朝谢惠连的 《捣衣》、谢朓的 《秋夜》、柳恽的 《捣衣》、惠侃的 《咏独杵捣衣诗》、王僧孺的 《捣衣》、费昶的 《华观省中夜闻城外捣衣》、萧衍的 《捣衣》、庾信的 《夜听捣衣诗》 , 都形成了一个“写景—容饰—捣衣—裁衣—缝制—念远—独悲”的闺怨模式 。

笑语千年|原创 “长安一片月, 万户捣衣声”——捣衣是如何反映府兵制的演变的?
本文插图

捣衣
六朝时的捣衣诗 , 大多离不开“宫怨”与“闺怨”和范畴 。 诗人笔下“捣衣”相关的物象都被“思妇”悲伤哀怨的心情所感染 , “月苦风凄砧杵悲” , 催人泪下 。
这些捣衣诗中的捣衣意象、自然意象和人物意象交织在一起 , 使得每一首诗歌都像是一个表达思妇孤独寂寞 , 传递浓浓相思的小故事 。 这几类意象分别交代了故事的情节、环境和人物 , 捣衣意象讲述了故事的情节 , 即女子为远在他乡的爱人捣素裁衣 , 捣衣的工具“砧、杵”以及原材料“纨素、丝练”寄托了女子独处的心境和浓浓的思恋 , 而沉闷悠远的捣衣声就像一首哀怨的夜曲一般 , 传达着捣衣女子的心声 , 也敲击着听者的心灵 , 成为连接声与情的纽带 , 抒发心绪和情感的媒介 。
长安一片月

笑语千年|原创 “长安一片月, 万户捣衣声”——捣衣是如何反映府兵制的演变的?
本文插图

长安一片月
月光皎洁、寒风四起的夜晚 , 秋草萋萋 , 秋虫低鸣的氛围 , 成为捣衣诗特有的时空背景 。 诗的主人公“佳人”的叹息声 , 还有走路时佩戴的首饰发出的叮咚声 , 都给人无限的遐想 , 这些意象的组合使得捣衣诗具备了鲜明的特色和“怨妇思良人”的明确思想主题 。
六朝的捣衣诗虽然内容相对比较单一 , 主要写思妇的闺怨 , 但风格工巧细致、绮丽柔靡的捣衣诗已经发展成为一个较为稳固的诗歌题材 。 它开阔了诗歌的题材 , 丰富了诗歌的创作类型 , 对后世的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秋夜里捣衣声也已经成为后代诗歌里的一种特殊的符号 。

笑语千年|原创 “长安一片月, 万户捣衣声”——捣衣是如何反映府兵制的演变的?
本文插图

到了唐代 , 以捣衣为背景的诗歌数量更为庞大 , 这唐帝国的中晚期战争连绵 , 征戍不断有着极大的关系 。 捣衣诗表现的是闺妇为征夫准备寒衣的情景 , 与唐代的府兵制与卫所制的特点非常契合 。
府兵制是一种寓兵于农的制度 , 至唐朝发展完备 。 唐代二十岁以上、六十岁以下的男子皆有义务充当府兵 ,平日他们耕种, 国家有事便征发他们为兵 。府兵制最大的特点在于士兵们自备武器、粮草、服装 , 唐朝府兵最盛时 , 在天下户口八百余万中占了四十万之多 。 这些府兵都是”自食其力 , 不赋于民 , 弓、矢、横刀、砺石、毡帽、行滕皆自备” 的 。 《木兰诗》中就写过木兰从军前“ 东市买骏马, 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 北市买长鞭” 所有的武器装备都是自己准备 , 国家不会承担一丝一毫 。杜甫的“ 车辚辚 , 马萧萧 ,行人弓箭各在腰”, 也是这种制度的反映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