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荆说史|“珠玉自应传盛世,神仙可幸下瑶台”,古代玉佩背后的佩玉文化( 二 )


西周及以前 , 玉的使用有严格的等级限制 , 西周玉器因受严格的宗法和礼仪制度制约 , 表现出“重礼”和等级森严的特点 。
春秋战国礼崩乐坏以后 , 诸侯及大夫为显示身份和地位 , 并未放弃对玉的重视 , 在玉的使用上纷纷有膺越之举 , 反而促进了玉器的进一步发展和繁荣新兴 。 士阶层用玉的兴盛 , 亦使这一时期的玉文化得以发展 。
儒家提出玉德理论 , 用以指导和规范社会道德秩序 。 玉石的品质是天生的 , 形同天赋之德 , 儒家将玉之德与人之德巧妙的联系起来 , 使传统道德观念具有了“天命”的合理性 , 从而使玉德理论更有效的为君主统治服务 。

紫荆说史|“珠玉自应传盛世,神仙可幸下瑶台”,古代玉佩背后的佩玉文化
本文插图

佩玉的内涵与讲究
古人佩玉 , 一是对美的追求 , 二是将其视为地位和权力的象征 , 三是用以寄托某些美好的愿望 。
佩玉目的之一便是装饰自己 , 突显自身的美 。 形式美始终是人类审美意识的最现实起点 , 对先民来说如此 , 对今人来说依然如此 。
玉诸方面体现出的外在感官形式,迎合了古人的审美观念 , 佩玉可使人增益其色 。 玉雕技艺的发展也是玉之所以成为先民重要装饰物的原因之一 。
周代不断改进琢玉技法和造型设计 , 着意于修整和抛光 , 使器物日臻美观 , 如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地出土的人形佩各部位灵活多变 , 极具美感 。
春秋时代佩饰玉器呈现简便化、小型化倾向 , 刀剑、革带用的玉器问世 。
反言之 , 也正是人们对玉饰物的喜好推动着玉雕工艺的不断进步 。 经过雕琢的玉既保留了玉石的原有美 , 又被赋予符合当时人们审美情趣的美 , 可谓男子佩玉可增君子风度、女子佩玉可添玉女风采 , 故无论贵族平民、无论男女老少皆喜欢佩玉 , 玉饰物在先秦社会得以广泛流传、深得宠爱 。

紫荆说史|“珠玉自应传盛世,神仙可幸下瑶台”,古代玉佩背后的佩玉文化
本文插图

权力地位的象征 , 周代社会等级森严 , 统治序列在法律和制度上都有严格、明确的规定 , 层层隶属 , 不可逾越 。 不同等级的人权力、地位不同 , 所遵循“礼”的具体内容亦不同 , 体现在外在形式上 , 服饰佩带也有了差异 。 《礼记·玉藻》曰:“天子佩白玉而玄组绶 , 公侯佩山玄玉而朱组绶 , 大夫佩水苍玉而纯组绶 , 世子佩瑜玉而綦组绶 , 士佩瓀纹而缊组绶 。 ”
这段话即对天子、公侯、大夫、世子、士所佩玉及绶带颜色方面的不同分别做了记述 。 古人所佩玉饰物的色质和形制等亦与佩戴者的身份、等级、地位密切相关 , 不同级别的人 , 所佩玉饰是不同的 , 各异的玉饰是其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
珩饰物的佩带与佩带者的地位紧密有关 , 按古制 , 爵位高的佩葱珩 , 即珩为绿色;爵位低的佩幽珩 , 为黑色 。
古人视玉为珍品 , 视玉为身份的象征 。 佩带不同形制的玉器以区分佩带者的地位和等级是等级制度的产物 , 当玉器和佩带者的关系以礼和法的形式固定后 , 它又成为维护等级制度的工具 , 两者互相依存、互相作用 , 包含深刻的意味 。

紫荆说史|“珠玉自应传盛世,神仙可幸下瑶台”,古代玉佩背后的佩玉文化
本文插图

古人佩玉也是一种希冀的寄托 , 玉被用作礼器的同时 , 亦被神圣化 。 古人认为玉是有灵气的 , 可以通神灵、近地祇、延寿考、保平安、趋利避邪等 。
一定意义上讲 , 古人佩玉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 , 玉器是人类思想和观念的符号外化形式 , 饰玉可趋吉避凶 。
玉饰物蕴含着古人的愿望 , 佩玉是古人追求长寿、平安、吉祥、丰收、力量等美好事物的心理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 。
用玉以寄托愿望和理想 , 具体的方式有很多 , 其中重要的一种即是在玉佩上雕琢不同的图案和符号 , 古代玉饰物的纹饰除动物型纹饰外还有很多 , 如祈求丰收的谷纹、祈求和平生活和安居乐业的蒲纹、表达对母亲的敬意以及祈求人丁兴旺的乳丁纹、敬天祈雨的云纹等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