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古桥修复后面目全非引关注 文物修复能改变原状吗
□ 本报采访人员韩丹东
□ 本报实习生 尹玉双
近日 , 一则古代石桥被修复后面目全非的视频在网络上引发关注 。 该古桥名为铁梁桥 , 位于山西忻州 , 年代或可上溯至金元时期 。 该石桥修复后 , 除了桥拱外其余部分几乎全是新修 , 桥上的柱子、石刻等也有部分丢失 。
4月22日 , 山西省文物局在媒体发布会上指出 , 当地文物主管部门保护文物理念缺位 , 监管不到位 , 已要求忻州方面尽快实施整改 。
铁梁桥的遭遇再次将文物修复这个话题带入大众视野 。 文物究竟应当如何修复 , 才能避免造成二次破坏?近日 , 《法制日报》采访人员对此进行了采访 。
古桥丧失历史风貌
破坏性修复惹争议
铁梁桥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庄磨镇连寺沟村 , 2007年6月被列入忻州市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为了使桥体继续承担现代化交通功能 , 近年来 , 当地不同程度地对桥体关键部位进行过大大小小的维护 。 2019年 , 忻州市文物局、忻府区政府将铁梁桥的维修工作提上日程 , 先后组织完成了铁梁桥维修方案的编制、论证、报批以及工程技术招标 , 并于2019年10月初开始对铁梁桥进行维修 , 11月底主体维修工程基本完工 。
然而 , 铁梁桥修复前后的对比视频在网络上引发热议 , 不少文物爱好者认为桥梁修复后面目全非丧失历史意义 。
4月21日 , 忻州市文物局宣布 , 当地已成立调查组 , 围绕铁梁桥修复工作展开全面调查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古建筑修复专家祁嘉华教授告诉《法制日报》采访人员 , 古建筑最重要的是它的风貌及其所承载的历史信息 。 这次修复破坏了古桥原有的历史风貌 , 实际上造成了古建筑的贬值 。 从新桥的照片上来看 , 它没有用以前的材料 , 那么以前的材料去哪了?如果这些材料下落不明 , 还可能构成文物犯罪 。
近年来 , 文物修复后反遭破坏已不是新鲜事 。 2016年 , 被誉为最美野长城的辽宁绥中小河口长城一段一两公里的城墙与地面 , 在修复过程中被直接铺成了水泥硬化路面;杭州一处名为秋水山庄的民国古建筑 , 其漆色斑驳的门楼和外墙被刷上一层黄漆;2018年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青莲寺彩塑被重新涂上金漆 , 变得焕然一新 , 佛像头上还被加上了之前没有的飘带 。
许多历史遗迹都不能用了 , 但它是那个时代的标志 , 承载着那个时代的文化信息 , 具有唯一性 。 祁嘉华认为 , 利用历史遗迹开展旅游 , 本意是好的 , 但当地没有做好文物保护工作 。 用现代的技术来评价古人是一种很粗糙的做法 , 有了新材料、新工艺 , 却没有了历史的沧桑感和魅力 。 像兵马俑、大雁塔、悬空寺等都很古老 , 也经过反复修缮 , 但是它们魅力不减 ,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保留了原来的文化基因 。
文物应当修旧如旧
【文物古桥修复后面目全非引关注 文物修复能改变原状吗】破坏原真性不可取
在实践中 , 文物修复应当按照什么样的标准来进行?如何才能实现美感与实用性的平衡?
据了解 , 文物保护法规定 , 对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修缮、保养、迁移 , 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 。 《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规定 , 修复应保护现存实物原状和历史信息 , 应当以现存的、有价值的实物为主要依据;独特的传统工艺技术必须保留 , 所有的新材料、新工艺必须经过前期试验和研究;正确把握审美标准 , 不允许以追求完整、华丽而改变文物原状 。
西安市社会科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研究所所长周荣指出 , 在以往的实践中 , 国际国内对于文物修复有修旧如旧和新旧相异两种不同的思路 。 第一种是目前国内比较常见的思路 , 就是按照文物原状进行修复 , 修复材料、技法等都要跟文物原状相同 。 这样修复出来的文物浑然一体 , 一般不会看出修复的痕迹 。 但也有学者对此提出不同的看法 , 他们认为既然做了修复 , 就应该把原本的东西和新修复的东西区别开来 。 这就是新旧各异的方法 , 即在不影响美观的基础上 , 刻意把修复的部分在颜色上进行一些差异化处理 。
推荐阅读
- 福建明溪:强化公益诉讼为文物古迹筑起法治保护屏障
- 点到为止点到为止:四川特殊地貌钙华滩遭碾压无法修复,这不是炫技是现眼
- 老北京AI技术修复上色的老北京火了,从影片内容看可能有这个错误
- 痛心!珍稀地貌钙华滩,惨遭豪横漂移,无法修复!
- 自愈合材料天津大学研发“智能皮肤”自愈合材料,模仿人类皮肤组织自我修复
- 痛心!四川特殊地貌钙华滩遭碾压 破坏后几乎无法修复
- 文物信阳一古遗址遭盗挖 一枚品相好的“鬼脸钱”可以卖60至70元
- 专访IMF总裁:预计今年超170国人均收入负增长,修复经济伤疤至关重要|《财经》封面
- 演员可以道歉,文物经不起折腾
- 文物龙门石窟85件精品文物亮相广东 3D打印让佛龛开启“移动”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