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粮大县的“前浪”和“后浪”
□本报记者归欣本报通讯员史娟
5月27日 , 产粮大县邓州市麦收过半 。 到此走访的记者 , 见到了一望无际的金色麦浪 , 看到了颗粒归仓的火热劳动场景 , 也从农机的轰鸣中听到了一段关于“前浪”和“后浪”的故事 。
1983年 , 也是一个麦收季 , 21岁的刘集镇石营村人石占科借遍亲戚朋友 , 花3000元买了一辆手扶拖拉机 。 “为啥要买?农活干着太累了!就说割麦吧 , 壮劳力五更起来干到天黑割不了一亩 。 ”石占科回忆 。
但他没想到的是 , 买了拖拉机之后“更累” 。 为了早日还清借款 , 在接下来的3个月里 , 石占科以每小时2元的工钱 , 在十里八乡“疯狂”揽活 。
从此 , 石占科告别“手工作业” , 与农机“结缘” , 成了当时刘集镇一带有名的“后浪” 。 2007年 , 他购置6台机器 , 创立了邓州市第一家农机专业合作社;2016年 , 占科合作社被原农业部授予“全国农机合作社示范社” 。 目前 , 合作社拥有大小农机112台、社员212人 。
尤其令石占科自豪的是 , 他把自己的事业干成了全村的事业 。 在他的带动下 , 石营村80%以上的农户购置了农机 , 60多个贫困户靠农机服务走上了致富路 , 全村每年在这个“业务”上收益800多万元 。
“老石的长处是经验丰富、干活认真 , 不过 , 要是光论机器设备 , 他现在算是‘前浪’了 。 ”从石营村返城的路上 , 邓州市农技推广中心主任冀洪策的打趣 , 把记者的好奇心引向了现在的“后浪”沈兴新 。
石占科拥有第一台拖拉机那年 , 老家在龙堰乡刘道庙村的沈兴新还在蹒跚学步 。 2015年 , 他和弟弟结束在北京的生意 , 回邓州流转6000亩土地 , 创办了首邑农业公司 。 “一开始购置了几台农机自己用 , 后来滚雪球一样越买越多 , 主业也转成了农机服务 。 ”沈兴新告诉记者 。
“为啥要回来干这个?”记者问道 。 “一个是感觉咱们跟国外农机装备这块儿差距比较大 , 肯定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 市场前景看好;再一个是邓州在农村土地‘三权分置’、集中流转这方面做得比较好 , 有大块儿地供我们‘折腾’ 。 ”沈兴新介绍 , 除了服务邓州市的15万亩土地 , 首邑农业公司还在湖北、陕西等地设立了分公司 。
对于不少地方面临的“谁来种地”难题 , 沈兴新有自己的见解 。 “前些年为啥年轻人不愿意种地?无非是脏、累 , 还不挣钱 。 ”他说 , “现在我们的进口大型农机 , 驾驶室里空调、液晶显示屏、真皮座椅一应俱全 , 跟开豪华车似的 。 收入方面也不错 , 我们12个人的团队 , 去年净利润500多万元 。 ”
谈到未来 , 沈兴新说自己设了个小目标 , 未来两年准备开办10家分公司 , 净利润达到6000万元 。 “想得再远一点 , 那就是上市敲钟了 。 ”他笑着说 。
记者手记
采访邓州农机服务行业这两位代表性人物时 , 记者感到 , 石占科和沈兴新之所以能在各自的青年时代成为“后浪” , 最大的原因是 , 他们把自己的奋斗融入了时代发展的滚滚大潮 。
老石发展最快那几年 , 赶上了改革开放的“狂飙突进” , 农村生产力极大解放 , 农民对农机服务需求倍增;沈兴新迅速完成转型升级 , 恰逢乡村振兴的“新时代” ,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深入实施 , 为他打开了广阔天地 。
【农业产粮大县的“前浪”和“后浪”】江山代有才人出 。 无论是“前浪”还是“后浪” , 只要与时代发展同心同向 , 努力拼搏 , 都能为出彩河南增光添彩 。
推荐阅读
- 黄花菜“金扁担”挑起“忘忧草”——一个贫困县的农业现代化探索
- 宅基地粤农业农村厅官员:严禁城镇居民下乡买宅基地
- 农产品农村农业部:一季度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97.9%
- 农村农业部:一季度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97.9%
- 大化:“联建联养”深耕现代农业
- 大化:“联建联养”深耕现代农业大化:“联建联养”深耕现代农业
- 云南农业大学记者观察:电商直播数百万场 助推消费扶贫
- 农业山东:180万台农机备战“三夏”6月上旬小麦大面积收割
- 农业河南南阳:打造产业基地 助力脱贫增收
- 心理同心战疫、全心成长 青岛农业大学开学第一课讲心理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