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民英雄《在一起》:创作“破格”,只为平民英雄涓滴汇海的定格( 二 )
还原疫情中不计其数普通人的贡献 , 用普通人视角为平民英雄写传 , 应该是《在一起》十个单元最趋同的基调 。
陈雨人证实:“剧中不设钟南山院士等举国皆知的名家、大家 , 而是把目光投向大时代中的小人物 。”十个故事里 , 医务工作者当然占重头戏 , 而人民解放军、公安干警、社区工作者、快递小哥等各行各业的甲乙丙丁 , 都可能榜上有名 。
沈严执导的《摆渡人》单元 , 雷佳音的角色高度浓缩了外卖小哥、快递小哥的群体 。跟随他的视角 , 疫情下一位位普通人挨个在剧中登场 。刘江是《搜索》的导演 , 他的单元里 , 李小冉、黄景瑜等需要在24小时内完成一次特殊的流行病学调查 , 疾控中心人员、民警、社区志愿者 , 都是这场搜索的接力人 。
即使在以医护为主的单元里 , 主角依旧不锁定某位“名人” 。《方舱》绣群像 , 武汉启用了14座方舱医院 , 胡伟国只是剧本借鉴的医者之一 。《同行》的剧情梗概许多人“眼熟” , 年轻人骑车加步行 , 四天三夜 , 终于穿越封锁的交通 , 从老家回到武汉医院的工作岗位上 。新闻里的姑娘是一个人 , 电视剧安排志同道合的两人结伴而行 , 杨洋和赵今麦扮演的 , 便是疫情中“了不起的90后”……
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 不是几个人、一座城的战斗 , 而是太多凡者不凡的中国人心手相连、彼此支撑的全民战争 。
抹去“有痕”的表演 , 还原战“疫”中环环相扣的“无痕”
真人真事真情 , 无论哪个单元 , 导演和演员们念叨最多的便是“真实” , 下功夫雕琢的也是“真实” 。
有些求真 , 在乎技术层面 。国内的疫情防控阻击战在春天时取得了阶段性重要成效 。待剧组陆续开工 , 已是绿意渐浓的初夏 。勘景时 , 刘江、滕华涛、林研都做过相同的事:避人、避绿树 。车水马龙、满目葱茏 , 这些代表着生机勃勃的街景 , 对于《在一起》 , 都是要规避的 。实在避无可避 , 后期特技将抹去季节的留痕 。同理 , 反季节拍摄 , 人物的衣着不能露出破绽 。《同行》的年轻人 , 一路奔袭 , 穿的是羽绒服 , 脚上套的还是雪地靴 。《方舱》里100多名“患者” , 个个得穿棉服、盖棉被 。至于需要穿防护服坚守一线的战士 , 冬天时尚且一个个汗湿几层、脚底积水 , 更遑论眼下的天气 。
有些求真 , 在乎专业立场 。《搜索》的剧本里原有一场“乌龙戏” , 讲的是疾控中心的工作人员在机场被警察误会了 。可到了拍摄时 , 驻组把关的专业人士“叫停”了这个桥段 , 因为现实中 , 无论是防护服上的标识 , 还是其他手段的身份确证 , 类似误会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 。《在一起》片方给每个单元都派驻了专业人 , 医生、民警、社区工作者、快递小哥……哪怕每个单元时长仅仅90分钟 , 演员们练习正确穿脱防护服 , 练习防疫操作流程 , 都被当作一桩大事 。
更关键的一层求真 , 在乎表演 。
抗疫题材决定了 , 《在一起》的所有单元、所有演员 , 都会面临穿着防护服、身形难辨 , 佩戴口罩、全凭“眼技”的表演难题 。可主创们却给了另一种思路 。
《摆渡人》是十个单元里最早开机、最早杀青的 。可一个月过去了 , 雷佳音依旧会想起“脑袋刺挠”的感觉 。
推荐阅读
- 川航“5·14”事件报告披露:无法取出氧气面罩 “英雄机长”缺氧飞行19分54秒
- 彭银华医院减免彭银华烈士女儿出生所有费用,网友:你爸爸是英雄
- 第一课北京40余万中小学生返校第一课致敬英雄感恩奋斗
- 镜头专访《中国医生》战疫版制片人:用真实镜头记录战疫中的“英雄亦凡人”
- 学生北京40余万中小学生返校第一课致敬英雄感恩奋斗
- 平民部长李肇星在家乡青岛谈教育 知识面前我们永远是小学生
- 齐齐哈尔:战疫英雄于铁夫突发呼吸心脏骤停离世,年仅42岁
- 【每日一习话】自古英雄出少年 长江后浪推前浪
- 外交部质问美方:为何称“港独”英雄 称美抗议者暴徒?
- 推荐赵立坚质问美官员:为何将“港独”美化为英雄,却把美抗议民众称为暴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