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峰|曾登顶珠峰的四川人讲述攀登经历:每上一步都有下撤的意念


北京联盟_本文原题:曾登顶珠峰的四川人讲述攀登经历:每上一步都有下撤的意念
在经历三次冲顶之后 , 5月27日11点整 , 2020年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8名攻顶队员全部登顶珠穆朗玛峰 , 为这座终年积雪、高耸入云的世界最高峰“量身高” 。
珠峰|曾登顶珠峰的四川人讲述攀登经历:每上一步都有下撤的意念
本文插图

峰顶GNS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测量首次依托中国自主研发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人类首次在珠峰峰顶开展重力测量、队员在峰顶停留了150分钟……登顶背后的一系列纪录 , 全靠一步一个脚印完成 。 日前 , 红星新闻采访人员联系上了曾成功登顶珠峰的四川籍登山爱好者 , 听他们讲述了自己的攀登经历和那些险象环生的故事 。
登顶珠峰的四川人:
① 团队攀登比商业登山更困难
从5月上旬开始 , 贾林昌就开始关注这支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登顶珠峰测量新高的新闻 。 他说 , 从测量登山队开始攀登起 , 就为这些勇士们捏了一把汗 , 也连想到他们当初的攀登过程 。
2019年5月20日 , 贾林昌登顶珠峰
原西南交通大学老师贾林昌 , 在2019年5月20日成功登顶珠峰 。 从当年4月16日开始 , 贾林昌开始在大本营与罗布切峰壑珠峰昌C2、C3营地之间往返适应 , “不可能一次就成功” 。
因为天气原因 , 此次的8名登山队员两次下撤 。 “我们当时也是因为天气原因 , 造成了珠峰‘堵车’ , 可以说是天气决定了成败 。 ”贾林昌说 , 如今的商业登山 , 通常是一对一配合 , 各自走各自的 , 而像高程测量登山队这种团队攀登 , 必须同时登顶 , 他们对时间的要求和节奏的控制就更高 。
时隔一年之后 , 贾林昌还记得 , 去年在登珠峰途中 , 上到7000米的时候是一个坎 , 开始出现严重反应 , “极寒、大风下 , 体力和毅力都经受着残酷的考验” 。
珠峰|曾登顶珠峰的四川人讲述攀登经历:每上一步都有下撤的意念
本文插图

他说 , 当时在南坡二号营地(海拔6200米)一出发 , 接下来的每一步都有下撤的意念 , “珠峰的攀登 , 是一个持续的上升过程 , 每一步都很艰难 , 都会想是否继续下去 , 那个时候考验的都是意志力 。 ”
54岁的贾林昌 , 现任中国华西第三建筑工程公司EPC项目管理部经理 , 酷爱户外运动 。 为实现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梦想 , 他经过长期精心准备 , 从第一张攀登计划书成型到2019成功登顶 , 花去了整整十年时间 。
② 比起登顶 , 更困难的是下山
70后成都籍登山爱好者杨涛也是在2019年成功登顶珠峰 。 在此之前的两年时间里 , 杨涛攀登了多座海拔数千米的雪山 , 做足了各项的准备 。 “这种准备包括身体和心理上的 , 每一次登山都会遇到很多不可控的因素 , 因此需要放弃的时候 , 也一定会放弃” 。
杨涛说 , 比起登顶 , 更困难的其实是下山 。 攀登过程中体力消耗很大 , 因此下山时 , 面临滑坠和滚石的危险 。
2019年 , 有多名珠峰攀登者在登山过程中发生意外去世 。 杨涛记得 , 有一名印度登山爱好者 , 在营地的时候还一起交流合影 , 最后得知她留在了山上没能下来 。 “有的人尽管登顶 , 但由于体力耗尽 , 已经没有体力支撑安全下山” 。
对于专业运动员来说 , 登山的体力分配为“433” , 即攀登用4成体力 , 下山用3成 , 下山之后还保留了3成体力 。
贾林昌说 , 这种最为科学的体力分配 , 是需要有充分的体力作为基础和经验的积累 。 2019年登顶珠峰后的下山过程中 , 贾林昌没有采用面向山顶、通过绳索往山下滑的方式 , 而是背对山顶 , 左手套在绳索上 , 右手撑着山体表面 , 一步步往下走 。
由于气候寒冷 , 狂风不止 , 贾林昌在取下面罩之后 , 只顾把眼镜紧紧抓在手里 , 忘了佩戴 , 导致眼睛受伤 。 在峰顶停留了10分钟左右 , 队员们开始下山 , 下到海拔8700米的位置 , 贾林昌眼睛开始出现短暂失明 。 “最初感觉眼睛很酸 , 往下走了一段 , 觉得眼前一片白雾 , 我以为是眼镜出了问题 , 摘下之后还是看不见 , 我才晓得眼睛受伤了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