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涨价边缩水,这届商家真的想得很美( 二 )

边涨价边缩水,这届商家真的想得很美
根据这位业内人士的说法 , 麦当劳汉堡变小的原因 , 还与官方倡导健康饮食有关 , 更小的汉堡 , 能贴心地让人们吃到更少的糖 。但利润才是食物减量的真正动力 。 Cameron Horn举例说 , 一份食物少了2% , 用户根本察觉不到 , 但这在过去十年里隔一阵子就发生 。在消费者的印象中 , 麦当劳这一类商家 , 已经算是很少涨价的良心企业 , 但实际上 , 那些越来越小的汉堡、空了一半的薯条盒子、冰块越来越多的可乐 , 都是煮熟青蛙的温水 , 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为同样的商品付出了更高昂的价格 。边涨价边缩水,这届商家真的想得很美
改版前后对比 , 山峰间的一线天变成了大峡谷 。2016年 , 知名巧克力品牌Toblerone为了减少成本 , 削减了巧克力上山峰的数量 , 并拉大间距 。 同样包装和售价之下 , 原来400克的巧克力减少到360克 , 170克的版本则减少到150克 。但仅仅一年之后 , 这个超宽峡谷版巧克力就因为社会各界的强烈批评而取消 , 山峰恢复原状 , Toblerone只能灰溜溜地用把150克换成200克版的方式 , 来维持自己最后的倔强 。跟奶茶店的镂空杯设计比起来 , 汉堡薯条巧克力的提价方式已经相当小心翼翼 , 但还是引起了不小的嘲讽声浪 。 想赚更多钱的卖家和想花更少钱的买家之间 , 哪有什么真正的你情我愿?涨价的艺术物价变动 , 成本提升 , 涨价其实是必然现象 , 只是大家的钱包都不愿意面对这样残酷的现实 。真正做到看起来“没涨价”的 , 可乐行业得有提名 。 这么多年 , 一块钱的包子涨成两块五 , 一块钱的公交车也已经两元起步 , 但3元的可乐它好像永远3元 。可事实上 , 你手中那瓶仍如初见的可乐 , 可能已经从355毫升变成了330毫升 。 因为制糖工业的不断发展 , 加上可口、百事两大巨头的博弈 , 可乐的生产成本已经很低 , 但地主家也是想要余粮的 , 在你看不见的地方 , 你喝的可乐早就不再是当初的可乐了 。边涨价边缩水,这届商家真的想得很美
可口可乐 , 净含量:330毫升 。 /图虫创意这种不知不觉涨价的艺术 , 显然比粗暴挖空杯底要高明得多 。 2014年 , 有学者对芝加哥冰淇淋市场的定价进行研究 , 结果发现 , 消费者对“涨价”的敏感度 , 比对“减量”的敏感度高出四倍 。许多精明的商家都不愿意直接涨价 , 因为这样很容易气跑客户 , 他们在隐形涨价的探索上永不止步 。 可乐换了小包装是一种方式 , 我们经常看见的饮料瓶底部中间凹进去一块 , 也是减少容量而不易被发现的方法 。而且这样做没有欺骗消费者的风险 , 减少的那二三十毫升 , 不管是从净含量的数字还是饮料本身而言 , 都能达到既明确告知、又让消费者自动忽略的效果 。同样分量的薯条 , 把小盒子塞到快溢出来 , 和放大盒子里空一半 , 给消费者的感觉也是完全不同的 。 在这个问题上 , 建议所有想减量的商家都去辅修个视觉艺术课 , 多学学大小、远近、高低给人眼带来的视觉差异 。边涨价边缩水,这届商家真的想得很美
这样满当当的薯条 , 这样撑满虎口的汉堡 , 我反正是很久没买到了 。 /@麦当劳电商平台的满减、换购、打折促销 , 也是涨价艺术的一种 。 摆在眼前的便宜不占白不占 , 但为了占这个便宜 , 你也许会不知不觉买了更贵、更多的东西 。总结起来 , 悄咪咪涨价的秘诀 , 无非就是悠着点 , 慢慢来 。 前文提到的网红奶茶店 , 输就输在心太野 , 悄悄加厚一下底部也就差不多了嘛 , 竟然直接把实际杯身减少到跟小杯差不多高 , 光看图片都忍不住担忧那个大杯重心不稳 。大家都知道生意难做 , 可生意再难做 , 也不能总指望着跟傻子做 。消费者的要求 , 其实没那么高敢明着涨价的“真小人” , 和偷摸减量的“伪君子” , 你选哪个?现实情况一般是这样的:遇到狮子大开口的“真小人”的时候 , 我们觉着“伪君子”挺好;等到看见“镂空杯”这种手法拙劣的“伪君子” , 大伙又感叹 , 这还不如直接涨价来个痛快呢 。大家也许还记得前阵子海底捞的涨价事件 , 复工之后 , 海底捞以受疫情影响、人工及原料成本上涨等理由涨了价 , 涨幅大概在6% 。消息一出 , 网友一片哗然 。 海底捞不算便宜 , 顾客的消费预期已经算高的 , 即便如此 , 大家也扛不住它一次要你多花6%的钱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