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无忌|合肥长鑫是如何在铜墙铁壁上钻出洞来的?】

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是一种半导体存储器 , 用于计算机处理器中以实现最佳功能 。 随着云计算的应用场景越来越多 , 市场对于DRAM的需求正在扩大 。
这个市场 , 向来不是中国企业的舞台 , 很长的一段时间里 , 三星电子 , SK海力士和美光科技(MU)三家公司占据着95%的市场份额 , 它们称为“DRAMTrio”或“D3” 。 它们既是高墙 , 也是铁板 。
如今 , 一丝丝裂缝出现了 。
5月14日 , 合肥长鑫推出了自己的DRAM芯片产品 , 这被视作中国企业在此领域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 。
【财经无忌|合肥长鑫是如何在铜墙铁壁上钻出洞来的?】
文章图片
DRAM芯片退潮记中国曾经在DRAM领域 , 尝试过突破 。
1993年 , “908工程”的主体项目——无锡华晶生产出国内第一块基于2.5um制程工艺的256KbDRAM 。
但这并不能令人满意 。 自1990年开始的“908工程” , 此时已经投资了20多亿元 , 但市场化的前景依然模糊 , 一两块产品的突破 , 显然不能满足期待 。
担心很快成为现实 , 1997年 , 无锡华晶总算建成投产 , 但“建成即落后”的现实和随之而至的金融危机 , 让它陷入发展瓶颈 。
1997年 , 华晶投产时 , 韩国的芯片技术 , 尤其是DRAM技术 , 已经大幅度领先美国及日本 , 成为世界第一 , 推出了0.18um制程工艺的1Gb容量的DRAM 。 但华晶的技术 , 正是来自日本 。
1998年 , 无锡华晶与上海华虹签署合作协议 , 为“909工程”的主体项目上海华虹生产MOS圆片 , 华晶芯片生产线开始承接上华公司来料加工业务 , 开始执行100%代工的Foundry模式 。
【财经无忌|合肥长鑫是如何在铜墙铁壁上钻出洞来的?】
文章图片
中国企业第一次主动放弃了在DRAM芯片的追赶与努力 , 这也意味着 , 相关技术开始步步落后 。 尤其是衡量DRAM芯片的两个重要指标制程工艺和容量 , 更是再无追赶可能 。
上海华虹试图追赶 , 并开始引入日系的DRAM芯片企业NEC 。 1999年9月 , 华虹开始量产基于0.35um制程工艺8吋晶圆的64MDRAM芯片 , 但同样的产品 , 三星已经在1992年量产 。
2001年 , NEC没能熬过互联网泡沫 , 宣布退出DRAM市场 , 并将半导体部门剥离出来 , 另外合资成立了尔必达(Elpida) 。 华虹立刻陷入了困局 , 不仅是工艺落后 , 现在连技术源都失去了 , 此后 , 华虹开始转型 , 并于2004年开始晶圆代工 , 退出了DRAM产业 。
【【财经无忌|合肥长鑫是如何在铜墙铁壁上钻出洞来的?】】“市场换技术”并没有带动产业链的发展 , 中国芯片企业 , 再次尝到了苦果 。
同样是2004年 , 上市后的中芯国际在北京投资建设了中国大陆第一座12吋晶圆厂(Fab4) , 并于2006年大规模量产与奇梦达(QimondaAG)母公司英飞凌(InfineonTechnologies)提供的80nm制程工艺的DRAM芯片 , 同时为奇梦达、尔必达代工生产DRAM芯片 , 到2008年时 , 中芯国际在DRAM制造领域 , 已经获得了大陆30%的市场份额 , 但是随着与台积电(TSMC)官司的加深 , 中芯国际被迫放弃DRAM芯片业务 。
中国大陆的DRAM芯片从设计到制造 , 全线衰落 。
2008年的金融危机 , 导致了DRAM芯片行业发生了巨大变化 , 奇梦达倒闭 , 尔必达被镁光(Micron)收购 , 全球DRAM产业 , 进入到美韩垄断的三星(Samsung)、海力士(SkHynix)及镁光的“三巨头”时代 。
【财经无忌|合肥长鑫是如何在铜墙铁壁上钻出洞来的?】
文章图片
2013年开始 , 智能手机行业崛起 , DRAM市场迅速扩大 , 已经掌握了绝对定价权的美韩企业 , 拉开了DRAM价格一路上涨的大潮 。 “工厂失火、仓库进水、供电不足”均成为涨价理由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