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舜禹“禅让”的传说与圣人时代

尧舜禹“禅让”的传说与圣人时代——《中国文明的反思》节选蕭建生黄帝虽然平息了当时各部落之间的战争 , 但是黄帝并没有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社会 , 当时依然是部落林立 。 黄帝可能是在武力的支持下 , 实现了部落之间的联盟 。 黄帝是部落联盟的首领 。 《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之子二十五宗 , 得其姓者十四人 , 为十二姓” 。 这12姓 , 可能就是12个部落的首领 。 从这里可以看到黄帝时代是部落联盟的时代 。黄帝死后 , 他的后代又与其他部落实行联盟 , 形成了巨大的政治联合体 。 部落首领和部落联盟的首领都是世袭的 。 而且这些部落之间的关系是平等关系 。 部落联盟的首领 , 每遇大事 , 可能召集这些部落首领前来商议解决 。 到了尧帝时期 , 情况发生了变化 。 各个部落的力量增大了 , 而部落联盟的首领的力量相对减弱了 , 对各个部落的控制力也相对减弱了 。 在这种情况下 , 各个部落的首领对联盟首领的号令也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 , 甚至提出批评 。 部落联盟首领的地位也没有从前那样神圣了 。 于是“尧帝禅让”的故事也就发生了 , 也就是原来黄帝时帝位父子传承的规则被打破了 。《史记•五帝本纪》写道:“尧知子丹珠之不肖 , 不足授天下 , 于是乃权授舜 。 授舜 , 则天下得其利而丹珠病;授丹珠 , 则天下病而丹珠得其利 。 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授一人 , 而卒授舜以天下 。 ”然而真实的历史事实是不是这样呢?在中国 , 统治者把权力看得比生命还重 , 怎么可能随便把王权让给他人?对于这一点 , 连孟子也不相信 。 《孟子》记载说:一次 , 万章问孟子:“尧把天下给予舜 , 有这个事情吗?”孟子回答说:“没有 。 天子不能把天下给予人 。 ”孟子说 , 舜之所以能够得到天下 , 并不是尧禅让给他的 , 而是他得到民心的结果 。 舜辅助尧治理天下28年 , 这不是人的意志可以办得到的 , 这是天意 。 尧死后 , 3年丧事结束 , 舜为了让尧的儿子丹珠能够继承天下 , 自己躲了起来 。 可是天下诸侯见天子时 , 不到尧的儿子丹珠那里而到舜这里;打官司时 , 也不到尧的儿子丹珠那里而到舜这里;歌颂的人 , 不歌颂尧的儿子丹珠而歌颂舜 , 所以说这是天意 。 正因为这样 , 舜才回到都城 , 继承天子之位 。什么是天意?孟子认为 , “天视自我民视 , 天听自我民听 。 ”也就是说 , 舜敬天顺民 , 得到民众的拥护 , 所以得到天下 , 而不是尧帝禅让给他的 。 但是在王权时代 , 普通百姓是没有地位的 , 权力的转移百姓也不得与闻 。 那么 , 这个“民”自然就是指当时各个部落的首领了 。 也就是说 , 舜在帮助尧管理天下时 , 显示出高贵品质与才能 , 逐步掌握了实权 , 架空了尧帝 , 与各个部落首领关系密切 。 因此 , 各个部落的牧伯们共同推举舜为部落联盟的首领 , 最后演绎出了“禅让”的故事 。 所以古代有“舜逼尧”的传说(见《韩非子•说疑》) 。 可见 , 平等式的邦国联盟中的力量对比有利于舜 , 这是尧“禅让”天子之位给舜的社会基础 。 当然 , 尧帝“敬顺昊天”(《史记》) , 对权力有一种谦卑的心理 , 主动放弃权力 , 也是“禅让”得以出现的重要原因 。 不过 , 也不是所有的部落首领都拥护舜 , 所以后来舜遭到了三苗、驩兜等部落的讨伐 , 导致天下大乱 。 舜帝只好发兵征讨 , 平息了叛乱 。至于舜后来重演尧的故事 , 将天子之位“禅让”给禹 , 应该也是部落联盟的力量对比发生变化的结果 。 由于禹在舜帝时治水有功 , 加上后来在帮助舜帝在治理天下的过程中 , 逐步取得实权 , 在邦国联盟中的力量超过了舜帝 。 于是 , 后来被各个部落的牧伯们推举为天子 , 舜帝也只好禅位给他 。 所以古代有“禹逼舜”的说法(见《韩非子•说疑》) 。 禹帝将舜帝流放到遥远的南方苍梧山 , 即今天的湖南九嶷山 。 舜帝后来死于此地 , 他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伤心痛哭 , 泪洒竹林 , 留下斑斑泪痕 , 所以后来的文人把那里的斑竹附会为娥皇、女英的泪痕 。 斑竹的故事当然是民间传说 。 《史记》记载 , 舜帝治理天下 , “四海之内咸戴帝舜之功” , 于是“凤凰来仪 , 百兽率舞” , 后来“南巡狩 , 崩于苍梧之野 , 葬于江南九嶷” , 还说“舜子商均亦不肖 , 舜乃豫荐禹于天” 。 可见 , 舜帝也敬畏上天 , 具有谦卑的心理 , 能够在当时大权旁落时主动“禅让” , 使最高权力实现和平的转移 , 不失为一位品德高尚的君王 。禹帝吸取了尧帝和舜帝大权旁落的教训 , 于是加强了统治 。 《韩非子•饰邪》记载说:“禹朝诸侯之君会稽之上 , 防风之君后至 , 而禹斩之 。 ”在《国语》等古代文献中也有这样的记载 。 大禹在会稽山上朝见诸侯 , 防风君作为一方诸侯 , 朝觐迟到无论如何也罪不至死 , 可是防风君却因朝觐迟到而遭到杀戮 , 足见大禹对诸侯的严厉控制 , 以杀防风君而震慑其他诸侯 。 大禹在他的晚年逐步将军政大权交给他的儿子启掌管 。 据说禹在执政的后期 , 曾在部落联盟议事会上提出过继任人的人选问题 , 表达了希望儿子启继承父位的愿望 , 但没有被其他部落首领所认可 。 议事会先是推选了皋陶 , 因为皋陶很快就死了 , 后来又推选伯益 , 作为禹的继任人 。 禹只好将王位“禅让”给伯益 。 但伯益没有掌握实权 , 成为傀儡 , 最后启发动政变 , 夺取了王位 , 从此恢复了黄帝部落初期父子相传的古老的世袭制和终身制 , 废除了“禅让”制度 。可见 , 在五帝时期的小康社会 , 虽然“天下为公 , 选贤与能”的权力公有制度已不复存在 , 但是在部落上层的统治者之间 , 还有对最高权力的制衡机制 , 在上层社会还有共和的体制 , 所以最高权力的转移还是通过部落联盟大会推选的方式来进行 。 虽然这种体制是建立在政治和军事力量的对比之上 , 是以强权和暴力为其基础 , 但毕竟还是没有发展到君主专制的阶段 。 由于部落上层有对权力的制衡和选举制度 , 因此能够有力地监督和制约天子的权力 , 并能把德才兼备的“圣人”选举到最高权力的位置 , 担任部落联盟的盟主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 , 黄帝、尧、舜、禹的时代 , 是一个被后来儒家之为“圣人”的时代 , 政治开明 , 经济发展 , 被后世儒家津津乐道 。 例如尧帝实行德治 , “克明俊德 , 以亲九族 , 平章百姓 , 协和万邦”(见《尚书•尧典》) , 不使用暴力 , 关心民众的生活 , 所以天下太平 , 为后世所称颂 。 还有舜帝为部落盟主时 , 在政教上也非常成功 , 建树颇多 。 不仅设置了水、农、渔猎、兵、刑、工、礼、宾9个官职 , 由禹总理 , 而且放任其他氏族部落的贤才“八元”、“八恺”掌政教与礼教 , 由各地首领四岳十二牧自治 , 天子定期巡视天下 。 他还在交通路口设置“谤木” , 以便民众在木牌上谤议朝政;在自己的大门口置“谏鼓” , 以便民众有事可击鼓以达天听 。 为了消除水患 , 舜帝派大禹治水 。 大禹治水13年 , 栉风沐雨 , 风餐露宿 , 数次过家门而不入 , 终于运用疏导的办法将洪水制服 。 这种身劳天下的伟大功德 , 使社会政治与道德并兴 。可是禹帝执掌最高权力之后 , 特别是他的儿子启即位之后 , 社会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 由于夏氏政治、军事力量的迅速壮大 , 打破了尧、舜时期各个部落的政治、军事的平衡状态 , 使禹取得了独尊的地位 。 特别是他的儿子启即位后 , 强化个人的权力 , 部落联盟会议逐步丧失了权威 。 各个部落首领联合推选天子的制度被取消了 , 对天子的监督力弱化了 , 社会上层互相制约的共和体制废除了 。 由于夏启是通过阴谋手段夺得部落联盟首领地位 , 在当时“天下万国、部落林立”的局面下 , 虽然一些部落首领臣服于夏朝 , 但也有很多异姓部落对夏启的行为表示不满和反对 。 据《史记•夏本纪》记载 , 启即位 , 当时的“有扈氏不服 , 启伐之 。 ”应该说 , 反对夏启的部落不止有扈氏 , 还有很多别的部落 , 后来都是通过发动战争才征服这些异姓部落的 。 这种以暴力征服的结果是使其他部落与夏的关系 , 由邦联式的平等关系 , 变成了“臣服”和“纳贡”的关系 , 变成了统治和被统治的关系 。 夏后甚至对其他部落的方伯(首领)有生杀予夺的权力 。 其他部落方伯必须定期向夏后纳贡 。 而夏朝的最高权力实行宗法世袭制和终身制 , 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军队、官吏、刑法、监狱等公共权力系统 , 这标志着早期国家的正式诞生 。 所以 , 历史上有“禹铸九鼎”的传说(见《墨子•耕柱》载:夏“九鼎既成 , 迁于三国” , 《史记•孝武本纪》载:“禹铸九鼎”) 。 因此中国第一个王朝是夏王朝 。 可以说 , 夏王朝是古代中国一元化文明形成的时代 。从原始部落天下为公、民选贤能的大同社会 , 发展到夏启建立君主世袭的国家政权 , 这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 民权的消失与王权的强化 , 是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 。蕭建生 , 历史学者 , 著有《中国文明的反思》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