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妈育儿经|只需要“抛弃”他一次!,摧毁一个孩子】

01
昨天 , 邻居跟我抱怨她自己的儿子 。
她说:“不管我去上班还是下班 , 孩子都没有任何情绪变化 , 好像根本不在乎我 , 给他打招呼也是爱理不理 。 ”
我问:“你平时经常打骂他吗?”
她说:“没有 , 他才三岁 , 我总是在讨好他 , 给他买玩具、买衣服 , 但他就是不喜欢跟我亲近 。 如果一直这样下去 , 我真相再把他送回老家 。 ”
我问:“孩子以前一直在老家?”
她说:“对呀 , 6个月的时候送回老家的 , 那时候我得上班 , 他又那么小 , 只能送回老家 。 后来因为工作很忙 , 也没有太多时间回老家看他 , 可就算这样 , 哪有孩子不爱自己妈妈的 , 这孩子真古怪!”
邻居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 而是把这一切都归咎于孩子身上 , 认为孩子抗拒母亲、漠视母亲 , 违背了孩子的本性 。 但是 , 这种反常的行为背后 , 必然存在反常的心理 。
要知道 , 孩子之所以来到这个世界 , 是听到了爱的召唤 。 不要在孩子最需要你的时候 , 把他推到别人身边 , 这会斩断他与你的情感链接 。
【欣妈育儿经|只需要“抛弃”他一次!,摧毁一个孩子】
文章图片
02
很多父母认为 , 把年幼的孩子送回老家无关紧要 , 毕竟孩子还小不懂事 , 等孩子长大再接回来就好了 。
事实并非如此!
早在1917年 , 弗洛伊德就发表了《哀伤与忧郁》 , 他指出:早期的母婴分离 , 将对孩子造成严重影响 。
据研究发现 , 幼儿被剥夺母爱时的痛苦 , 相当于成年人面对亲人死去时的背痛一样 。
电影《约翰》真实记录了17个月大的约翰 , 离开母亲后 , 产生的一系列情绪变化 。
约翰的妈妈第二次怀孕生产时 , 把他送到了一家寄宿式保育院 。 这家保育院条件很好 , 配备了很多玩具 , 以及幼儿需要的游乐设施 , 而且工作人员都很有爱心 , 特别和善 。
【欣妈育儿经|只需要“抛弃”他一次!,摧毁一个孩子】
文章图片
前两天 , 约翰表现得都还不错 , 因为他对新环境产生了兴趣 , 不断的进行探索 。 但是 , 当他找不到母亲时 , 开始变得迷茫无助 。
第三天 , 约翰开始变得不开心 , 不愿意与人相处 , 独自四处漫步 。 稍微遇到点不开心的事 , 就会嚎啕大哭 , 父亲来看望他时 , 他特别渴望和父亲一起离开 。
第四天 , 约翰不再与照顾他的保育员互动 , 变得很不开心 , 并且拒绝吃东西 。
就这样一直持续到第八天 , 约翰每天都很不开心 , 对任何食物都没有兴趣 , 继续拒绝吃东西 。 当他的母亲出现后 , 约翰开始嚎啕大哭 , 他不肯看母亲的脸 , 不接受母亲的安慰和拥抱 。
回到家后 , 约翰继续冷漠 , 对妈妈的呼唤没有回应 , 也没有任何需求 。 能明显看出 , 约翰有一种深深的不安全感 , 稍有触动就会情绪崩溃 。
拍摄此纪录片的导演担忧道:“这将是孩子一生的阴影 。 ”
【欣妈育儿经|只需要“抛弃”他一次!,摧毁一个孩子】
文章图片
03
因为母婴分离造成的创伤 , 不仅体现在幼儿的当下 , 还可能会影响他之后的成长 。
心理学家跟踪研究过一个叫“玛丽”的女孩 。
玛丽是一个三岁的小女孩 , 特别聪明、乖巧 。 但是 , 不幸的玛丽患了一种病 , 需要在医院隔离治疗一年 。 当然 , 医院的条件很好 , 对孩子也特别友好 , 遵循科学喂养 。 但是 , 在这一年的时间里 , 医院为保持无菌环境 , 不允许母亲陪护 。
治疗结束后 , 玛丽恢复了健康 , 但她回到家好 , 变得不再需要妈妈 。 她拒绝妈妈的拥抱 , 也不再对妈妈撒娇 , 甚至漠视妈妈的存在 。
心理学家观察着她的成长历程 , 玛丽开始变得以自我为中心 , 对弟弟残酷无情 , 对同学完全漠视 。 虽然成绩很优异 , 但性格却越来越孤僻 , 排斥与人交朋友 , 拒绝亲密举动 , 好像不需要情感的慰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