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徒轶事

“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嗜酒如命 , 不治家产 , 以喝酒为人生要务 , 自得其乐 。 经常坐着一辆小车 , 带着一壶酒 , 东游西逛 , 旁若无人 。 每每叮嘱跟随他的人 , 走时带一把木锹 , 喝酒醉死便将他就地埋掉 。 有时在屋中喝酒 , 他便脱光衣服 , 赤裸着身体也毫不在乎 。 明·冯梦龙在《古今笑》中提及此事时说:“刘伶恒纵酒放达 。 或脱衣裸形在屋中 , 人见讥之 。 伶曰:‘我以天地为栋宇 , 屋室为裤衣 。 诸君何为入我裤中?’”罢官后的刘伶 , 更是日日“醉乡路稳宜频到” , 终于嗜酒寿终 。 在那文人动辄被杀的乱世反而得以苟全性命而寿终 , 也可谓“不幸中之大幸”了 。“高阳酒徒”出自《史记·郦生陆贾列传》“初 , 沛公引兵过陈留 , 郦生(郦食其)踵军门上谒……使者出谢曰:‘沛公敬谢先生 , 方以天下为事 , 未暇见儒人也 , ’郦生瞋目按剑叱使者曰:‘走 , 复入言沛公 , 吾高阳酒徒 , 非儒人也 。 ’”后来刘邦见郦食其非同一般之人 , 便召见了他 。 两人边喝酒边攀谈 , 谈得挺投机 。 后来 , 郦食其设计攻克了陈留 , 为刘邦的军队解决了粮草供应 , 被刘邦封为广野君 。 郦食其又将其弟郦商荐归刘邦 , 被刘邦封为将军 。 楚汉战争中 , 郦食其说齐王田广归汉 , 韩信乘机袭击了齐国 。 齐王以为郦食其出卖了自己 , 便把他烹死了 。根据这个故事 , 后人将“高阳酒徒”引为成语 , 指好饮酒而狂放不羁的人 。我读大学时 , 有个蒙古族老师就属酒徒 。 他嗜酒如命 , 犹喜自斟自饮 , 即便是学校会餐结束后 , 他仍要到校门口的小馆中独自小酌 。给学生上课中间 , 如果酒瘾犯了 , 他便对同学们说:“你们稍事休息 , 我出去方便一下 。 ”然后翻过教室外面的墙 , 跑到马路对面的小卖铺 , 买一小瓶二两装白酒迅速喝下 , 把空瓶随意一抛 , 回来接着讲课 。他的工资基本上都用来喝酒 , 没钱吃饭 。 平常的饮食是 , 在外面买半斤熟莜面、一袋榨菜 。 榨菜用来下酒 , 榨菜汤汤调莜面 。由于妻子忍无可忍 , 他三十多岁就离异 , 四十出头就英年早逝 。 那天 , 人们不见他来上课 , 去他家找他 。 隔窗发现 , 他已坐在椅子上仙逝 。 桌子上有一碗莜面、一袋榨菜、一个空酒瓶 。我的同事王二也是个酒徒 。 他常拿“感情浅 , 添一添;感情深 , 一口闷;感情铁 , 喝出血 。 ”的话来劝酒 , 因为“三情”的巨大威力 , 没有人能够抵挡得住 。 在王二看来 , 能将对方灌得爬在桌下 , 喝酒才算成功 , 才会有一种心满意足的感觉 。王二喝酒时还经常出一个题目:若第三次世界大战打起来 , 头一件要做的事情是甚?同事们都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 以为他说的是疯话 。 见别人不搭理时 , 他就会大声说:“我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去保卫酒厂” , 这样的回答乐得同事们哈哈大笑 。王二每天三顿不离酒 , 整天都处在醉意朦胧的状态 。 只要一天不沾酒就会有气无力、无精打采 , 他就连吃药都用酒送服 。但凡到他家里去的人 , 不喝酒是脱不了身的 。 那年 , 快过年了 。 一天中午 , 王二独自在家喝闷酒 , 一个挎工具包的人探头探脑地进屋来问是否有水管要修 。 水管坏了正愁没人修的王二 , 见有维修的人来 , 好不高兴 。 “一人不喝酒 , 二人不打牌” , 王二放下水管的事不说 , 拉着那人的手到桌边 , 非让人家先陪他喝酒 。 那人虽有些纳闷 , 倒也不客气 , 坐下来便和王二对饮 。 王二平时的酒量也有个斤儿八两 , 那人的酒量似乎也不逊于他 。 于是推杯送盏、你来我往 , 一杯接一杯 , 把两瓶酒喝的干干净净 。 这顿酒直喝到天色渐暗 , 王二酒力不支、烂醉如泥 , 趴在桌上呼呼地睡着了 。晚上 , 妻子回家 , 见屋内一片狼藉 。 鼾声如雷的王二背上还有张条子 , 上面写道:“感谢你的盛情款待 , 现暂借钱物若干 , 日后发财定当奉还 。 ”落款是“背挎包的朋友” 。 原来此人是个小偷 , 王二夫妻年前刚发的工资及奖金、还有准备过春节招待朋友的两瓶五粮液均被洗劫一空 。还是这位老兄 , 一天邻居问他:“昨晚你又喝醉了哇?”他说:“你咋知道的?”邻居说:“我家的猫吃了你吐的东西 , 到现在还没醒过来呢!”一天他对妻子说:“你每天都责备我喝酒 , 等我那天卖了空酒瓶给你买貂皮大衣时 , 你就一句话也不说了 。 ”“闷倒驴”为草原白酒系列家族中之一员 , 是完全以纯粮为基础酿造的清香型高度白酒 。 酒香浓、入口绵 , 回味浓郁悠长 , 喝后不口干不上头 。 实为白酒中之精品 , 男人饮料中之豪杰 。传说 , 明万历年中 , 蒙古草原有一酒坊 , 名曰“百里香” 。 坊主生平酿酒五十载 , 酒如其名 , 香飘百里 。 一日 , 坊中出新酒两坛 , 酒叟以驴荷之 , 赴市而沽 。 及市 , 酒叟见日上三竿 , 觅树荫而寐 。 酒香幽幽 , 驴不禁 , 盗饮半坛 。 待酒叟醒转 , 却闻人声嘈杂 , 但见驴已沉醉不起 , 驴鼾大作也 。 众人围观 , 老幼皆笑为绝倒 。 从此“闷倒驴”声威远播 , 竟至草原烈性酒榜首而名扬天下 。其实“闷倒驴”的历史并没有传说的那样久远 。 其名源于八十年代 , 乌兰察布化德酒厂的厂长名孟道侣 。 后来人们牵强附会编故事 , 始声威远播 。近年来有一则新“闷倒驴”故事 , 在内蒙古西部口口相传 。 说的是一新婚燕尔的哥们给岳父大人买了两瓶62度的“闷倒驴” , 一进岳父门就兴冲冲地说:“爸 , 我给您买了两瓶闷倒驴 。 ”岳父不领情 , 说:“酒是好东西 , 但你不是个玩意儿 , 拿回家给你爹喝哇!”他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 好半天才回过味来 。有人总结鄂尔多斯的喝酒习惯说:“东胜人喝酒瞎球咬难;达旗人喝酒紧古操蛋;伊旗人喝酒光说倒炭;鄂旗人喝酒三个圪蛋;乌审旗人喝酒榆林茶饭;准旗人喝酒喝的翻转 。 ”我不知道归化城的人喝酒 , 能喝到那般 , 谁来说说?酒是好东西 , 与初结识的朋友喝 , 几杯酒下肚便从生到熟 。 喝完以后两个人钩肩搭背地往出走 , 出了门也不知道说了些甚 。 第二天见了面一看:哎呀!这个人好像在哪见过 , 咋也想不起来 。 你有过这种时候吗?明·方孝儒在《味菜轩记》里 , 说过这样一段话:“酒 , 味之美也 , 好之甚者 , 小则有酗之失 , 大则戕躯丧德 , 以灾其国家 。 ”那么 , 如何才能对酒漠然视之呢?俗话说“酒有别肠” , 就是说 , 人的酒量因人而异 , 掌握在什么“度”要靠自己 。 古人有一首《半半歌》 , 说的就是这个“度” , 可做醒世曲:“看破浮生过半 , 半之受用无边 。 半郭半乡村舍 , 半士半民姻眷 。 半雅半粗器具 , 半华半实庭轩 。 酒饮半酣正好 , 花开半吐偏妍……”这里说的这些个“半” , 都可以从欲求适度来理解 。 饮酒如此 , 为人处事又何尝不是如此?后记:听五舅讲 , 民国时得胜堡有个叫张三家伙 , 嗜酒如命 。 每天早起醒来 , 穿衣裳前先要圪抿一口高粱酒 , 不然起不了炕;晚上脱了衣裳 , 躺在炕上还得再灌几口 , 不然睡不着觉 。有一年除夕夜 , 人们都在家里吃年夜饭 , 路上也没人 。 恰巧那晚天色特别暗 , 伸手不见五指 。 张三走着走着 , 一不小心 , 掉进了一个山药窖里 。这时 , 他隐隐约约听见一个威严的声音说道:“今儿个晚上我们要去得胜堡抓那个张三 。 黑白无常 , 准备好铁链!师爷 , 查一查时辰 。 ”师爷应了一声 , 传来一阵翻生死簿的声音 。 接着师爷就问土地爷:“土地爷 , 你知道张三这个人在哪吗?我们这阴间的生死簿上没有 , 阳间咋也不见他呀?”土地公回答说:“你找的这个人已经入了土了 , 你在阳间再找也是白搭!”师爷后来说了一句:“不要紧 , 今儿个晚上在这里没抓着他 , 以后我们去堡子湾那里抓他去 。 ”张三听得冷汗直流 , 心里死死记下了——今后一定不能去堡子湾 , 千万要记牢!他躲在地窖里一夜没敢出声 , 直到天亮了 , 才大喊救命 。 正好窖主人来取红薯 , 听见里面喊救命 , 连忙把他救上来 。此后几十年 , 张三无论何事 , 死活再不去堡子湾 。 转眼都活到七十多了 , 一直把这天机藏在心底 。 可是无巧不成书 , 有一年 , 堡子湾有家亲戚聘闺女 , 非要请他去 。 马车停在大门口 , 张三禁不住亲戚的软磨硬泡 , 终于还是去了 。 晚上喝宵夜酒时 , 他毫不例外地又一次喝醉了 。那天半夜里 , 张三被尿憋醒了 , 起床去了趟毛司 。 由于他不太熟悉环境 , 回来后怎么也找不着原来睡的屋子了 。 摸见院子里有个柜子 , 里面还铺着褥子和被子 , 他也顾不得打问这是给谁睡的了 , 于是躺进去睡下了 。过了大概有一个时辰吧 , 他被一阵奇怪又熟悉的声音吵醒了 , 一阵脚步声伴着锁链拖地的声音向他慢慢靠近 , 听起来还不止一个人 。这时 , 一个尖尖的声音响起:“奇怪啊 , 阎王爷让咱俩来抓张三 , 出地府前查过他还在 , 咋过来就找不到他了呢?”另一个声音回答:“我也纳闷了 , 我们再把土地爷找来问一下吧!”不一会儿 , 土地爷就来了 , 问明情况土地爷说:“那个人已经进了棺材了 , 你们当然找不到了 , 你们还是回去再查查生死簿吧!”这句话说完 , 就半天没有声响了 。 约莫有半炷香的时间 , 脚步声和锁链声再次响起 , 只是慢慢远去了 。张三长吁一口气 , 精神一放松 , 困意随之袭来 , 沉沉地睡去了 。第二天一大早 , 亲戚早起 , 惊叫起来:“爷爷!你咋睡在棺材里啊!”原来 。 晚上他恰好摸到人家为老人提前准备的新寿材 , 稀里糊涂就躺进来了 , 没想到歪打正着 , 正好再次帮助自己躲过一劫!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