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积薄发」厚积薄发 中国首条雪车雪橇赛道制冰亮绝活儿

「厚积薄发」厚积薄发 中国首条雪车雪橇赛道制冰亮绝活儿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3月9日 , 工作人员在国家雪车雪橇中心赛道上进行施工作业
两个多月前 , 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在国内疫情防控吃紧阶段取得赛道首次制冰一次性成功 。两年多厚积薄发 , “战疫”中亮出绝活 , 成为北京冬奥工程建设中一段特别经历 。
不懈的准备
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建有中国首条雪车雪橇赛道 。赛道长1975米 , 共设16个弯道 , 其中第11个是世界独具特色的360度回旋弯 。选手从出发区加速滑入赛道 , 冰上速度超过每小时130公里 , 赛道每处曲面和角度都关乎比赛成绩甚至选手安危 。
北控京奥公司承担着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圆梦”建设任务 。经过两年多时间攻坚克难 , 盘卧在小海陀山上的“游龙”今年春节前实现“筑骨筑脉”——赛道龙骨顺利合拢、赛道主体混凝土结构喷射完成、约12万米赛道制冷管系安装完成 。随着世界同类项目中最大的氨液分离器吊装完成 , “游龙之心”顺利就位 , 赛道建设迎来核心节点——为“龙脉充血” 。
国家雪车雪橇中心施工方上海宝冶项目经理林剑锋介绍 , “充血”即通过技术手段将制冷剂液氨注入氨液分离器中 , 为下一步赛道通氨制冷做准备 。国家雪车雪橇中心采用制冷效率高、绿色环保的自然工质氨直接蒸发制冷系统 , 可将制冷剂液氨安全稳定地输送到整个赛道管系中 , 利用液氨高效的蒸发吸热特性 , 不停降低赛道温度达到制冰前置条件 。
国家雪车雪橇中心氨制冷系统设计难度和施工难度极高 , 国际同类项目赛道一次充氨量约40吨至70吨 , 国家雪车雪橇中心一次充氨量约80吨 , 制冷难度可见一斑 。
「厚积薄发」厚积薄发 中国首条雪车雪橇赛道制冰亮绝活儿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中德双方调试团队召开线上视频会议解决施工问题
“抗疫”中推进
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建设填补国内多项技术空白 。场馆建设向前迈出“一小步” , 背后可能走出培养自主能力的“一大步” 。
“外方设备买来以后怎么整合、参数如何设置 , 核心内容非常复杂 。”北控京奥公司副总经理李长洲介绍 , 国家雪车雪橇中心有54个独立制冷段 , 管道连接错综复杂 , 系统安装完成后 , 需要有经验的制冷工程师经过至少6个月的反复监测调试 , 才能将崭新的赛道制冷系统调至趋于最佳状态 , 首次参与调试的中方团队还处于摸索阶段 。
为确保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制冰修冰一次成功 , 德方团队于2019年9月起与中方团队现场协同调试设备 。由于赛道官方预认证时间节点临近 , 国家雪车雪橇中心成为今年春节北京冬奥工程唯一不停工项目 , 上百名建设者坚守岗位 。然而 , 突如其来的疫情将施工计划打乱 。德国调试人员于1月30日离场 , 制冷自控系统和主要设备调试工作顿时陷入僵局 , 为不影响工程进度 , 中方团队想尽一切办法 。
「厚积薄发」厚积薄发 中国首条雪车雪橇赛道制冰亮绝活儿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德方调试团队远程指导国家雪车雪橇中心设备调试情况
在北京冬奥组委、北京市重大项目办的支持下 , 北控京奥公司迅速搭建网络通信平台 , 德方团队同意以远程连线、电话沟通、视频会议等方式指导中方操作 , 合作过程长达1个月 。北控京奥公司总经理罗进介绍 , 由于中、德两国存在时差 , 双方数次深夜会议开至北京时间凌晨4点 。“赛道充氨量大 , 管理控制难度大 , 德方团队初期认为远程调试难以实现 。我们反复沟通 , 加上前期磨合出的信任 , 德方团队最终通过总部大屏实时监控进展 , 将自控系统中的模块逐个向我们开放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