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春熙繁华落尽廉颇老矣

近百年春熙路一直是成都的商业中心 , 尤其是近七十年 , 更是由发达走向辉煌的七十年 。八十年代前 , 外地人来成都必来春熙路 , 尤其是西南、西北的人来成都 , 都要去春熙路流连 , 那里有女士的最爱 , 是高档服装、珠宝和川内名优特产的集散地 。春熙路寸土寸金 , 只要占有个方寸之地想不发财都难 。 改开之际 , 市场刚开放 , 在春熙路人行道边上摆个茶水的摊子 , 面积一两平方 , 一天都要收入几百上千 。游人多到摩肩继踵 , 一年三百六十天 , 天天如此 , 一天卖上几百上千瓶水很正常 , 茶杯装上自家烧的茶水 , 五毛一杯;瓶装水进价八毛卖两元 。春熙路就是美国的华尔街 。成都本地把成都称为“百年春熙” , 百年称谓是有其历史渊源 , 非信口开河 。成都成立市政公所的时间是1928年 , 按照民国政府的指令成都县改为成都市 。成都自古商业发达 , 清代时成都市内有上百个商业区 , 当时最为繁华的是东大街一代 。清末成都兴建了名列全国三大综合市场之一的劝业场 。民国时期 , 原劝业场毁于火灾 , 在原址重建了商业场、悦来场、新集场 , 比原来规模更大 。同时开发了锦华馆、昌福馆等新式商场 , 还在商场内开办娱乐场所、宾馆、戏园等 , 把原来仅有商场购物形式的单一业态升格为综合商业联合业态形式 。1924年军阀杨森上台 , 新开了一条南接北大街、北连总府街的商业大街 。 先取关联自己的名字“森威路” , 后被川内名流刘师亮骂过 , 改名“春熙路” 。 该名依据老子《道德经》“众人熙熙 , 如享太牢 , 如登春台”句 , 定名春熙路 。顺便说说刘师亮其人 , 民国时期四川大师名流云集 , 刘师亮没有什么学历 , 以嬉笑怒骂讽刺时政而名闻川内 。 按身份类比 , 相当于现在的网络大V , 没有官职但粉丝很多 。成都军阀杨森要收“粪捐” , 类始于现在的“环保排污费” , 刘先生就气不过 , 立马题联一副:自古未闻屎有税 ,而今只剩屁无捐 。虽是游戏之作但其对仗工整 , 平仄不乱 。 单此一联 , 就足见先生文字功力 。后来杨森怕他到处胡说 , 欲拉拢他 , 给了他一个咨政参议类的头衔 , 挂名领空饷 。刘师亮乃四川内江市椑木镇人士 , 原名芹丰 , 又名慎之 , 后改慎三 , 最后改师亮 , 字云川 , 别号谐庐主人 。 打小就很是好学 , 又因为天资过人 , 很得老师的喜欢 , 后因天性不喜束缚而主动退学 。后来在成都遇上了一位开茶馆的落魄书生 , 以“三面临江吊角楼”对上了王先生的“两头是路穿心店”而得到赏识 , 并收其为徒 。 从此一生随王先生求学 , 直至先生去世仍伴其左右 。后因王先生去世后他才将旧名“刘慎三”改为“刘师亮” 。 据说王先生的姓名中有一“亮”字 , 取“以亮为师”之意 , 以示永不忘先生大德 。接着说春熙路 , 杨森主导的春熙路修成后 , 这一区域迅速变得四通八达 , 人气鼎盛 , 迅速聚集了银楼金店、钟表眼镜、绸缎布匹、图书百货、报馆银行、药店相馆等30多个行业 , 200多家商户 。该口岸寸土寸金 , 成为民国时期成都也是西南地区最繁华的街区 , 其繁华一直延续到近年 , 前后算起来近百年时间 , 故有“百年春熙”的称谓 。上面所谓其繁华一直延续到近年 , 就是说从前几年开始衰落 , 繁华落尽 , 零落成泥 。春熙路之繁华缘于其内核 , 就是商业氛围 , 近十几年随着电商的兴起 , 商铺功能被逐渐取代 , 商铺高企的成本也成为致命伤 。 人们的消费习惯也逐渐走向线上 , 春熙路繁华不在也在情理之中 。现在的春熙路成为步行街 , 人流比较集中的只是一个不长的街区 , 更是以休闲观光为主 , 商业要素已成次要 。前几年有人策划春熙路做餐饮 , 改为火锅一条街 , 看起来也行不通 , 市中心交通拥挤停车不便 , 餐饮成本偏高 , 当年进去的很多火锅店也陆续消失了 。现在的春熙路 , 原来的商业功能已渐渐被相距几百米的太古里商业街区取代 。世事沧桑 , 和人生一个道理 , 商业经济同样没有永远的辉煌 , 盛衰总是轮回交替 。再过若干年百年春熙也许就是一个概念 , 一个传说 ,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