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物黄勋伯的“封神”之路:一个近代英雄的诞生( 三 )

小人物黄勋伯的“封神”之路:一个近代英雄的诞生
《图画日报》关于黄勋伯大出丧的报道(二)绝无仅有:与其他大出丧之比较上海历史上的大出丧并未少闻 , 然其主角皆是达官贵人 , 如非军政要员 , 即为富商巨贾 , 一如盛宣怀、朱葆三、席正甫等 。 与之相比 , 黄勋伯大出丧虽然都是极奠仪之盛 , 究其根本却有本质不同:首先 , 殡仪经费来源有异 。 大出丧耗费惊人 , 盖此一项 , 即为普通百姓却步 。 像盛宣怀大出丧 , 时有竹枝词感叹曰:“丧仪绚烂满长街 , 古今中西一例排 。 经费宽筹三十万 , 破天荒是盛宣怀 。 ” 上海其他大出丧无一不是如此 。 然与之所花巨资皆为私产家财不同的是 , 黄勋伯大出丧殡仪经费全部源自沪上敬慕人士的自愿捐募 。 由虞洽卿带头呼吁 , 劳敬修代为收存 , 《申报》前后六次公示了为黄勋伯捐款的详单 , 共计捐得洋2102元4角9分 , 除去身后备办事宜支销一切外 , 还净剩余洋1400元正 , 用于运柩川费、黄君祖母赡养之资 , 由上海汇往广东 , 黄族耆绅代存管理 。小人物黄勋伯的“封神”之路:一个近代英雄的诞生
集捐其次 , 殡仪礼制、外侨态度不同 。 黄勋伯以英国军队“阵亡例行丧” , 为军事丧礼 , 并受到中西人士 , 特别是当时沪上外侨的一致推崇 。 《字林西报》刊文认为黄君丧礼乃是“亘古以来上海滩上之头一遭 , 有不下800多外侨共同参与送丧 。 ” 1899年 , 上海英美租界改称上海国际公共租界 , 其后上海外国人数增加迅速 , 差不多每十年增加一万 , 1905年超过一万 , 达到11497人 , 其后数年数据不见统计 , 1910年达到13536人 。 由此大略推算 , 在沪外侨10人中即有1人参加了当时黄勋伯的大出丧 。 如此高的外侨出席比例 , 在上海其他大出丧上是无有的 。 这与盛宣怀大出丧为行走南京路一事与公共租界工部局当局反复沟通 , 最终只得勉强通过南京路部分路段 , 而须从广西路就此折返福州路前往外滩 , 有天差地别 。最后 , 社会评价有霄壤之别 。 大人物之大出丧虽然常常哄动一时 , 市民蜂拥而至、争相围观 , 嘴中虽常啧啧称羡 , 心中不见真正敬慕 。 奚萼铭大出丧时 , 邵力子于《民国日报》刊数文鞭挞大出丧:“今之大出丧 , 人以为大出风头 , 我以为大出丑而已 。 死人无出风头之理 , 为人子者无借其死父出风头之理 。 果欲博身后之名 , 以巨资办公益慈善事业 , 永留纪念可也 。 掷数万之金钱 , 竞一日之侈丽 , 虽博庸众欣慕 , 实为识者齿冷 , 已不啻自自其愚陋 。 ”大出丧社会评价总体不佳 , 不惟奚萼铭一人 , 对此风讥讽之辞屡见报端 。 而黄勋伯之大出丧大众纸媒绝无负面评价 , 皆交口称赞 。 《申报》称“其盛为历来上海所未有”!《新闻报》以“出殡志盛”为题 , 称“可谓荣矣”!观《公悼中国武士》、《附记丧仪之荣耀》等几篇《神州日报》的报道标题 , 亦可见其态度 。三、历史成因:兼论20世纪初叶上海的华洋关系非有意贬损见义勇为之意义 , 但纵观历史 , 捕盗被毙为习见之事 , 即使无捕盗之责而因捕盗为盗戮毙者 , 亦非罕见 。 然而史上所有见义勇为之人 , 有几人能似黄勋伯有如此哀荣?一介平民黄勋伯死后能与盛宣怀、朱葆三等豪商巨绅一样 , 甚至超越后者 , 全城为之大出丧 , 引得万千上海市民的前往围观 , 仅就黄案本身无法释解 , 需要更宏大的历史背景以作成因分析 。20世纪初叶 , 尤其是在1904至1905年间日俄战争 , 东方蕞尔小国日本战胜西方列强沙皇俄国的结果 , 再一次刺激了比邻的中国 。 以日本为师改造中国成为当时舆论场域的中心议题 , 宪政主义与军国民主义成为主流思潮 。 黄勋伯符合当时风行之“军国民思想” , 经过媒体渲染和戏剧塑造之后 , 黄勋伯为社会而死的英勇行径 , 超越普通见义勇为的范畴 , 一跃成为实践“军国民思想”的烈士 。 黄勋伯得与当时自杀殉国陈天华、潘宗礼等人并列 , 成为“牺牲小我、完成大我”的英雄 , 为世人所共同敬慕 。具体到上海一地 , 此时华洋关系异常复杂而微妙 。 庚子年间东南互保之后 , 清廷官员与上海外侨社团之间关系日益恶化 , 以至于1905年底发生“大闹会审公廨案” , 成为华洋冲突的又一次高峰 。 上海县令、会审公廨中方谳员、道台 , 乃至江苏巡抚、两江总督与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以及领事团之间因为1905年“大闹会审公廨案”的后续处理 , 双方讨价还价接近1年半之久 。 华洋角力双方皆有和解的意愿 , 却未达成和解的事实 。 此时意外发生的黄勋伯擒贼赴难的事件 , 对于清廷官员而言是个难得的好契机 , 通过表彰黄勋伯以表达其承认上海外国租界现状 , 维系上海秩序与和平的态度 , 故态度颇为积极;对于“大闹会审公廨案” , 沪上外侨社团的主流意见在区分清廷官僚与普通国人 , 而非笼统看待 , 一致排华 。 黄勋伯“为公共租界的公众安全 , 勇敢与歹徒搏斗 , 不顾惜自己的生命 , 而死不放手的义勇斗士” , 为工部局觅得一千载难逢的机会 , 借以展示无论种族 , 上海居民可以抛弃政见不同 , 戮力同心 , 向社会罪恶一起战斗!如是 , 在黄勋伯大出丧上 , “东西各报交誉之” , “送丧者 , 中西士女极多 , 为从来所未见”就好理解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