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杂志旧锦新样 | 金文兵:岑寂之中见性情( 三 )


和朋友之间的来往交流 , 一来可以获得一些外面世界的信息 , 二来也可以借此机会把自己从幽闭的环境里放出来 , 散散步 , 透透空气 , 或者换个好的心情 。 在日记里 , 施先生对于外面听来的消息往往会注上一笔 , 而对和朋友间的具体谈话内容则隐而不论 。 其实施先生很健谈 , 和朋友聊上一两个小时 , 也只能算小谈 。 这除了说明他知识渊博之外 , 还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很具识见的人 。 在知人论事方面 , 往往出语精当 , 自成一家之言 。 所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 当是他的又一脾性 , 凡读过他的奇文《一人一书》的人 , 对此应该不会有所异议 。 而在交友上 , 施先生也保持着这种一以贯之的坦荡率直性格 。 读《闲寂日记》 , 我们会发现他去邵洵美、韩侍桁家走动较多 。 邵洵美当年在上海滩是个颓废的浮浪文人 , 富家产 , 留过洋 , 著有唯美主义诗集《花一般的罪恶》;而韩侍桁主要从事过文学的译介与评论工作 , 曾被鲁迅划入“第三种人”行列 。 他们和施先生一样 , 走的基本都是和左翼作家相异的“纯文学”路子 , 建国后遭遇冷落也就一点不意外 。 在一个政治气候异常敏感的时代里 , 像邵洵美、韩侍桁之类的失意人物 , 一般人避之且惟恐不及 , 但从施先生的日记来看 , 他与二位的来往一如既往 , 或坐而小谈 , 或借还书籍 , 可谓不偏不倚、无拘无忌 。 这一点是那个时代里的风派人物远所不及的 。
读书杂志旧锦新样 | 金文兵:岑寂之中见性情
本文插图

施蛰存《闲寂日记》 , 所收日记始于1962年10月1日 , 讫于1965年12月31日 , 记录了施蛰存这一时期的“闲寂”生活 。 文汇出版社2002年版(来源:kongfz.com)
施先生是个顾念旧情、胸怀坦荡之人 。 其实他不仅重情 , 而且尚义 。 从这层意义上读《闲寂日记》 , 还可以看出他的某种急公好义之举 。 其松江乡贤、前辈诗家姚雏老先生 , 遗稿十六本 。 施先生得之 , 便把编定工作视为己责 。 其实这时候的施先生自己尚且境遇不妙 , 右派的帽子是摘了 , 但“禁锢未解” , 送审中华书局的《水经注碑录》 , 被全稿退回(一九六二年十二月十日) 。 然而他还是着手了这项工作 。 “鹓公诗尚不亟谋刊行 , 零落堪虞 , 此固后辈之责也 , 余当力为图之 。 ”(一九六三年二月二十四日)这种不遗余力尽乡里之谊后学之责的心迹 , 诚可为之做一叹!笔者一九九五年因写作现代文学专业的硕士论文 , 经华东师大的陈文华老师(施先生的硕士研究生 , 《昭苏日记》中常有提及)引见 , 与施先生在他的愚园路寓所幸得一面之缘 。 闲谈之中 , 他得知我来自南京大学 , 便询问起已故曲学专家钱南扬先生的遗稿整理出版情况 。 施先生与钱先生当年同在松江中学执教过 , 算是故交 。 钱先生早年求学东南大学(今南京大学前身)国文系 , 师从曲学大师吴梅先生专事南戏研究 。 从一九五九年起执教南京大学 , 一九八七年故世 , 著有《宋元南戏百一录》《宋元戏文辑佚》《戏文概论》《元本琵琶记校注》《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等 。 因我对钱先生的遗稿整理工作也不清楚 , 答应回去细问 。 后来施先生在一封复函中又再三嘱托:“我希望你向南大中文系任曲学的老师反映一下我的期望 , 为钱南扬编一个全集 , 你们南大是曲学的发源地 。 ”(一九九五年十一月十五日致笔者信)话虽不多 , 但语重心长 。 施先生的这种不遗余力尽朋友之谊学术之责的心迹 , 诚又可做一叹!前后二事 , 世事变迁 , 施先生的境遇已不可同日而语 。 但他宠辱不惊 , 不以物喜 , 不以己悲 , 体现出来的依然是一贯的做人本色 。
“年轻时 , 一家一家的去看朋友聊天 。 现在年老了 , 朋友一个一个的去世 , 不再是一家一家的去 , 而是一个公墓又一个公墓的去访问朋友了 。 ”施先生曾引用这句译诗表达自己对已故朋友的怀念之情 。 劫后昭苏的他在走出闲寂的日子之后 , 除了学术工作 , 做得最为忙碌和认真的事情便是以文祭奠故人 , 以及关心故人的文稿整理出版事宜 , 从而尽可能做到还他们以清白 , 付他们以公允的评价 。 对于喜爱寻访朋友的施先生而言 , 这已是另一种与朋友谋面的方式 。 但无疑也是最见心性的一种方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