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杂志旧锦新样 | 金文兵:岑寂之中见性情( 二 )


读书杂志旧锦新样 | 金文兵:岑寂之中见性情
本文插图

1963年 , 施蛰存在北山楼与所藏碑拓(来源:cnarts.net)
单从石刻收藏的角度来看 , 《闲寂日记》无疑是一部金石学研究的重要资料 。 但它所包含的又绝对不只是这些 。 施先生对日记文体有自己独到的理解 , 甚至可以说偏爱 。 早在一九三四年 , 他就编译过一本包括托尔斯泰、曼斯菲尔德、乔治·桑、高更等在内的外国近代文人日记 , 认为它们均是最个人化的美文作品 。 而后 , 他又在《十年治学方法实录》一文中高度赞誉夏承焘先生的《天风阁学词日记》 , “可以目为‘词林外史’ , 还可以入《今世说》” 。 他在对中国文人日记进行历史性概述的基础上 , 认为日记文学具有文学性与史料性的双重价值 。 但施先生不喜欢《求阙斋日记》《越缦堂日记》之类“早已意识到将来的读者”的日记 , 他喜欢的是《湘绮楼日记》《缘督庐日记》这种“为自己而记”的日记 。 施先生的《闲寂日记》就保留着后者的遗风 , 翻读它不仅可以获得某种见识 , 还可以看到一个文人的心境与性情 。 其记录集碑经历的文字 , 也可以做如是观;而另有一些文字 , 看似寥寥闲笔 , 实则也是别有意味 。
除了碑拓 , 施先生还在日记里用轻简的文字记录着与亲友之间的活动 , 让我们看到了在他书斋之外的日常生活 。 比如和妻子的相濡以沫 , 对子女的牵挂之情 。 因为历史的原因 , 自己蛰居在家 , 而子女则是天各一方 , 有的远在新疆 , 有的孤身西南边陲 , 以致有个病痛 , 也只能老夫妻俩互相照应 , 搀扶就医 。 而作为对子女的一种挂念性文字 , 日记里惜墨如金 , 只是就子女何时来何时走 , 或何日得信何日复信 , 草草记上一笔 。 只有读一九六三年八月四日的日记 , 才能体会到一个做父亲的真实心情:“迈儿成婚 , 家下无余屋可作洞房 , 因假雷君彦丈家小楼一角为临时合卺之所 。 今日迈儿假满去南宁 , 计新婚休假只二周耳 。 婚事草草如此 , 亦可兴慨 。 ”另外在一九六四年十二月八日 , 施先生六十寿辰 。 上日记载:“明日为余六十生辰 , 儿媳辈为治疱 , 晚间暖寿 , 颇不寂寞 , 惜诸子均不在耳 。 ”当日又记:“自念入世匆匆六十春秋 , 多在刀兵水旱政治纷乱中过却 , 可谓生不逢辰矣 。 ”这是日记中仅有的一次对命运发出慨叹!多少让人联想起他的小说《妻之生辰》中主人公的影子 , 算是闲寂生活中又一种心理写照 。 但总体上看 , 施先生还是一个身处乱世、处变不惊的人 。 每逢传统的纪念性日子 , 比如儿子成婚、自己和老伴的寿辰 , 还有冬至祭祖、老人忌日、重五薰术蘖饮雄黄酒、赴杭州西湖边祭祖等 , 他也会按着旧俗去做 , 然后记上一笔 。 在他处理日常生活的迎来送往当中 , 完全显示出来一种从容不迫的作风 。 所以读他的日记 , 就会有闲寂、简约之感 。 其实这本身也正代表着一个历经磨难的老人面对现实时所保有的从容处世态度 。
读书杂志旧锦新样 | 金文兵:岑寂之中见性情
本文插图

作为30年代“新感觉派”小说的代表人物 , 施蛰存在心理分析(尤其是女性)小说上进行了卓有成就的探索 。 《妻之生辰》 , 收录于施蛰存于1934年出版的小说集《善女人行品》中 。 图为《善女人行品》 ,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3年版(来源:douban.com)
至于和朋友之间的交往 , 日记里记录最多 。 施先生首先是一个创作型文人 , 然后才是一个研究型学者 。 这决定了他的性格比较外向 , 喜欢结交朋友 , 而不是深居简出、苦坐书斋 。 早年他和戴望舒、杜衡、刘呐鸥、叶灵凤、姚蓬子等沪上文人 , 乃至从北京南下上海的冯雪峰、沈从文等 , 都有过不浅的交情 。 这种圈子里的交往对他进行文学创作、主持刊物等都起到过重要的帮助作用 。 可以说在余暇里寻访寻访朋友 , 是施先生日常生活当中的一种习惯或乐趣 。 这一点 , 无论是读他的《同仇日记》 , 还是读《闲寂日记》 , 都不难发现到 。 战乱时期他是如此 , 敢于冒着空袭之险在上海的里弄串门;政治敏感的时代里 , 他也一点没变 , 还是乐于找好朋友稍聚聊天 。 清寂之余 , 他和程千帆、沈祖、叶灵凤、启功、李白凤 , 和郑逸梅、金性尧、周煦良、孔令俊、张静庐等朋友之间 , 或是书函问候 , 或是登门造访 。 这既是他的一种秉性 , 也可以看作文人间的一种交游传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