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知识分子的风骨( 二 )


现在 , 柯棣华大夫家亲戚、后人中至少有40人以行医为生 , 他们大多有自己的诊所 , 他们一方面在自己的诊所里救死扶伤 , 另一方面定期到大医院义务为病人看病 , 不收分文 。作为体现印度知识分子终极关怀精神的代表 , 我从未听说哪个印度人说他们“傻” , 相反 , 他们在社会上赢得了广泛的尊敬 。顺便说及 , 柯棣华大夫家族中的许多医生和马昌德大夫曾分别告诉我:在印度 , 任何在私立医院工作的医生 , 或者是自己开有私人诊所的医生 , 每个礼拜都必须至少拿出一天时间 , 到公立医院免费为病人看病 。在印度 , 一些知识分子还带头发起不买洋车、不穿洋布、不喝可口可乐的运动 , 以保护自己的民族工业 。印度知识分子一方面在口头上为贫者、弱者呼号呐喊 , 另一方面在行动上尽其所能为贫者、弱者办实事 。在印度 , 除电影、马戏外 , 对观众来说 , 观看其他演出都是免费的 , 参观画展和其他公立博物馆也是免费的 , 许多艺术家经常深入到农村演出 , 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作为知识分子一部分的艺术家为大众服务、不以赢利为目的的高尚情操 。科学家经常免费举行科技讲座 , 科技馆免费开放 。 至于大学教授们为贫者、弱者服务 , 这更是一种自觉 , 一种传统 。 他们常常组织一些生活相对优裕的城市中产阶级利用周末去乡下为农民提供技术辅导、教育培训、法律咨询、医疗服务等等 , 一切都是免费的 , 还得自己带干粮 。 他们长期如此 , 可以说乐此不疲 , 从好些年前一直坚持到现在 。印度知识分子的风骨
印度火箭之父 阿卜杜勒卡拉姆我对面的邻居潘特先生是孟买大学教授 , 他告诉我 , 20世纪90年代开始 , 许多高级知识分子带头投入到了全国扫盲运动 , 深入到农村千家万户 , 给无数的农民上课 。 他本人如同苦行僧 , 累计近十年待在农村做调查研究 , 搞实验 , 帮助农民脱贫 。 许多为贫者、弱者服务的知识分子完全是自己心甘情愿 , 毫无报酬和补贴 。 很多人在农村一待就是好几年 , 他们自己动手盖房子、种蔬菜、养鱼和养鸡 , 过着与现代生活方式完全隔绝的另一种生活 , 但他们很认真地手把手地教那些来求助的农民 。我常常思索:印度知识分子出于什么样的动力 , 这样忘我地工作和奉献?印度友人告诉我 , 这是甘地精神和印度文化传统影响的结果 。甘地在印度知识分子中有着神和偶像般的影响 , 他的爱国情怀、恻隐之心、自我节制和奉献精神 , 是所有印度知识分子奉为真理的准则 。 特别是他倡导的义务奉献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 , 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印度知识分子 。印度知识分子的风骨
甘地的榜样发扬光大了印度传统宗教文化 , 这种文化主张与世无争 , 独善其身 , 吃苦修行 , 贬斥享乐 , 突出奉献 , 这使得印度知识分子大都看轻身外之物 , 不注重物质享受 , 一些人甚至一夜之间就决定把终身积攒的财富全部贡献出来 , 用来造福社会 。 应该说 , 这是印度知识分子不求享受、注重献身的精神源头之一 。甘坐冷板凳在国内 , 形形色色的“正高”、“副高”衔满天飞 , 来印度后 , 同许多知识分子打交道 , 却发现他们的名片上只标明是否是“博士”、“教授” , 从未发现有人在名片上标明是否是“博士生导师” , 是否是某种重大荣誉获得者 , 除了博士和教授 , 也从未见过其他专业技术头衔 。印度博士和教授们的形象有西装革履、文质彬彬的“洋”的一面 , 更有身穿印度民族服装 , 脚踏传统凉鞋的“土”的一面 , 且“土”的一面更为常见 。 这种“土” , 并不表明他们是不学无术的乡巴佬 , 恰恰相反 , 印度知识分子许多曾留学海外名牌大学 , 能说好几种语言 , 同国外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印度学者具有良好的学术素质 , 对国际学术标准和交流方式以及待人接物的方式比较熟悉 , 与印度学者交谈 , 很容易感觉到他有国际学者的风度 , 他们的一身“土气” , 只是表明了他们更注重与平民百姓打成一片 , 不刻意在外表上与大家有什么不同 。印度知识分子对工作态度的最大特点是扎扎实实 , 不急功近利 , 没有浮躁之风 , 让他研究什么课题 , 就研究什么课题 , 不会挑肥拣瘦 , 只要工作需要 , 他会不厌其烦、不嫌枯燥 , 一如继往地研究下去 , 脑子里几乎没有“跳槽”、“下海”之类的念头 。深圳华为集团在印度班加罗尔设立了华为印度研究所 , 聘用了近600名印度软件技术专家 , 这些人工作都认真负责 , 相互协作 , 严格按程序办事 , 从不自以为是 。我多次陪同国内代表团到该所访问 , 每次访问 , 都能加深我的这一印象 。 华为研究所所长袁子文介绍说 , 如果你让印度软件专家干什么事 , 他会把你的要求形成文字 , 请你确认 , 然后开始工作 , 完成一个阶段的任务后 , 又会请你对已完成的阶段性工作成果和下一步的具体要求予以确认 , 然后又接着干 , 如此循环反复 , 直至完成整个课题 。美国的英特尔公司等上百家软件企业在班加罗尔设立了研发机构 , 印度自身的软件开发机构也急剧膨胀 , 在班加罗尔和印度其他地方对软件人才的争夺越来越激烈 , 但在华为研究所工作的印度软件技术专家队伍却极少发生跳槽现象 , 尽管华为的工作条件和待遇并不比其他同类研究所有什么优越的地方 , 这说明了印度知识分子更多地是重工作环境 , 重事业成败 , 而不是把待遇放在第一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