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南山』钟南山:人不应单纯生活在现实中,还应生活在理想中

“我的中学时光是在华南师范大学附中度过的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老师曾对我说过的一段话 。他说:‘人不应单纯生活在现实中 , 还应生活在理想中 。人如果没有理想 , 会将身边的事看得很大 , 耿耿于怀;但如果有理想 , 身边即使有不愉快的事 , 与自己的抱负相比也会变得很小 。’他的话很朴实 , 却蕴含着很深的人生哲理 。在以后的日子里 , 我常常拿这些话来激励自己 。”
——钟南山
“一个人能够为人类创造点东西 , 那就没有白活”
“一个人能够为人类创造点东西 , 那就没有白活 。”这是钟南山的父亲钟世藩常说的话 。
钟世藩 , 福建厦门人 , 我国著名儿科专家 。
在钟南山的记忆里 , 无论节假日 , 抑或半夜三更 , 无论天晴日暖 , 抑或雨骤风狂 , 只要医院里有急事 , 只要一有病人来求助 , 父亲从不推托 , 叮嘱母亲几句 , 便匆匆赶往目的地 。这一切钟南山都看在眼里 。
一个风雨飘摇的夜晚 , 父亲又匆匆出门去了 。钟南山也在风雨声中醒了过来 , 他问母亲:“这么大雨 , 爸爸不怕吗?”母亲望着窗外茫茫的夜空说:“爸爸不怕 , 因为爸爸很厉害 。爸爸要去的地方也许风大雨大 , 但只要爸爸去了 , 就会让其他的小朋友不再害怕了 。”这些朴实的话语 , 当时的钟南山或许还难以完全理解 , 但父亲的行为和母亲的循循善诱 , 已不知不觉在他心灵里留下了印迹 。
『钟南山』钟南山:人不应单纯生活在现实中,还应生活在理想中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20世纪70年代 , 钟世藩和许多老教授一起被当时的中山医科大学革委会勒令退休了 。这位已近古稀之年的老人 , 脱下心爱的白大褂、放下听诊器后 , 就钻到图书馆里 , 他要将自己行医 40 年的经验总结出来 , 献给祖国的医疗事业 。
后来 , 钟南山曾回忆起这段时间的情景 , “当时父亲看到中国广大的基层医院很难用到先进的仪器 , 只靠简单的症状、体征 , 用简单的方法来对儿科的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为了提高我国的医疗水平 , 造福于人民 , 父亲想 , 无论如何也不能停下工作 。就这样 , 他写啊写啊 , 每天都忘我地往图书馆里钻 , 早出晚归 。”
“当时我看得心疼 , 我劝他注意身体 , 因为从那时开始他的视力就不行了 , 以后就看不清了 , 眼睛不好 , 写一会就感到头晕 , 他不听我的劝阻 , 常说:‘我待在家里干什么 , 等死吗?’就这样 , 他这本《儿科诊断和鉴别诊断》终于写出来了 , 40多万字 , 写了4 年 , 先后再版了6次 , 每次再版就很快销售一空 , 因为它很适合中国情况 , 特别是适用于广大基层医院 。出了书以后 , 拿到了1500元的稿酬 。后来我才知道 , 这1500元中 , 700元给了帮他抄书的温医生 , 后来他又自己出钱买了40本 , 发给亲戚朋友 。父亲就是这样 , 他对事业有着执着的追求 , 心里想的总是希望别人过得更好 。”
父亲为了人民的利益、社会的价值 , 饱受磨难和委屈却矢志不移 , 把一切知识积累都奉献出来 , 这让钟南山毕生难忘 。
『钟南山』钟南山:人不应单纯生活在现实中,还应生活在理想中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钟南山已经36岁了 , 还搞什么外科?”
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 , 钟南山品学兼优 , 顺利考入北医大、参加运动会打破全国记录……在经历过下乡后“地瓜不够吃 , 锅里添置些槐树叶”、在锅炉房当工人差点永远倒在锅炉旁的漫长磨练后 , 1971年底 , 在北京待了16年的钟南山被调到广州市第四人民医院里当一名普通的医生 。钟南山初到医院 , 便向院长表明了自己的愿望:去外科 , 当一名胸外科医生 。但是第四人民医院的革委会主任一票否决:“钟南山已经 36 岁了 , 还搞什么外科?”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