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力检查不断“升级”中!视力表:保护视力的第一道防线( 三 )


我国视力表研究始于上世纪50年代 。
在此之前的几十年里 , 我国一直使用的是国际视力表 , 该表不够精准 , 视标增率不匀 , 相邻两行的视标比率不一致 。 如第一、第二行的大小之比为2:1;第二、三行之比则为1.5:1 , 第九、十行之比又成了1.1:1 , 这样测出的等量视力差数在不同的地方所表达的实际视力差不同 , 造成视力统计上的困难 。 另外 , 它的视力测定范围为0.01至1.5 , 对于小于0.01的低视力无法用数值表达 。
1952年 , 中华医学会第九届大会上正式通过并开始使用我国标准视力表 。 该表参照了《国际视力表》的1分视角、5米距等 , 但将视标改为中划缩短的E形 。 此后 , 国内又出现了几个版本的视力表 , 均是在此基础上改动的 。
1955年 , 温州医学院缪天荣教授提出间插视力表 , 维持0.1及1.0不变 , 其间按照一定的增率插入8行视标 。 经过多次改进 , 1958年 , 他发表了对数视力表(又称五分制视力表) , 使我国视力表的研制进入世界领先的地位 。 该表将视力分成5个等级 , 采用三横划等长的正方形E字作为视标 , 共14行 , 经科学设计 , 大小增率均匀 。 对数远视力表 , 以5米为测试距离 , 能辨第11行为标准视力 , 记以5.0 。
视标按几何级数增加 , 视力记录按算术级增减 。 它把国际视力表上记为1.0的正常视力记为5.0 , 而将视角为10分度时的视力记为4.0 , 其间相当于视力4.1、4.2直至4.9的图形 , 各比上一排形成的视角小1.259倍 , 而Log值为0.1 。 这样 , 视力表上不论原视力为何值 , 其改善程度的数值都具有同样的意义 。 对数视力表利用人眼生理的规律来排列视标大小和位置、以视角的对数值来记录视力 , 既具备视力检查的科学性 , 也使检查结果的记录和统计更为方便实用 。 这个使用E作为视标的视力表 , 也就从此成为了一代人记忆中视力表固有的模样 。
1979年 , 全国青少年近视眼防治科研课题工作会议召开 , 要求今后在近视眼防治工作中 , 一律采用对数视力表 。 缪天荣当年设计的三种远视力表及E形、C形两种近视力表在我国开始推广 。 1980年 , 在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开展的全国学生视力检测工作中 , 统一采用E形对数视力表 , 教育部门对500多所学校的25万名中小学生进行了全面测定 。
由于缪氏对数视力表的优点已被国内外学者认可 , 1990年5月1日 , 卫生部批准在我国全面推广应用该视力表 , 并确定其为国家标准GB11533-1989 。 在这一版国标中 , 采用了改良E视标 , 就是今天我们熟悉的三划等长的E字视标 , 其每一笔画或空隙均为正方形的五分之一 , 此前应用了几十年的国际标准视力表就此废除 。
4
视力表在不断升级中
相比早期人们只能通过不停试戴的盲测法来挑选大致合适的眼镜 , 视力表的发明让配镜的准确度有了巨大的进步 。
但随着科技的进步 , 视力表也暴露出局限性 , 如检测速度慢 , 且只能测屈光度数 , 很难查出其他视力问题 , 而且更依赖于验光师的水平和经验 。
目前 , 大部分验光配镜中心已对传统视力表进行了升级 , 走入以电脑验光仪、综合验光仪等为代表的进阶时代:不仅可以更简单快速、自动化地测量双眼度数 , 而且还能通过融像检查、眼位检查、调节幅度检查等看是否患有斜视、弱视、视疲劳等视功能问题 。
未来视力表会变成什么样?恐怕没人能说得清 。 不过其终极目的都是让人们拥有更好的视健康 。 2018年年底在上海举行的思路零售数字化服务大会现场 , AI眼底照相机爆红 , 因为它可以在拍摄出视网膜照片后 , 通过程序设置即时分析黄斑变性、病理性近视、糖尿病、高血压等30余种健康风险 , 将三甲医院医生从眼底看全身的会诊经验 , 从医院搬到了眼镜店 , 使眼镜店成为了健康筛查前置仓 。 仅1天半时间 , 该相机就从前来体验的数百人中筛查出32例明显的眼底病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