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哥解说原创 机枪上不起眼的“小装备”有着怎样的历史和利用过程?


提起机槍 , 人们的第一反应是凶猛的火力 , 优秀的射速和弹壳飞扬的画面 , 但在整个机槍系统中 , 最不起眼的弹链 , 却是能让机槍发挥威力重要的一部分

兵哥解说原创 机枪上不起眼的“小装备”有着怎样的历史和利用过程?
本文插图

马克沁机槍的帆布弹链

兵哥解说原创 机枪上不起眼的“小装备”有着怎样的历史和利用过程?
本文插图

弹链的发明人是马克沁 , 他为了给自己发明的机槍(马克沁机槍)解决持续供应弹药问题发明了早期由帆布和金属制成的弹链 , 这也是不可散弹链 , 这种发明无疑很好的解决了火力持续性的问题 , 而且还可以重复利用 , 所以马克沁在申请专利的时候 , 也为自己的弹链申请了专利 , 这导致很长一段时间其他机槍都在使用其他方式的弹链:
哈奇开斯机槍

兵哥解说原创 机枪上不起眼的“小装备”有着怎样的历史和利用过程?
本文插图

当时马克沁重机槍的对手之一 , 哈奇开斯重机槍采用一种近似“弹板”的方式供弹 , 加上采用气冷的原因 , 火力持续和射速都比不上马克沁 , 但日本军方还是在哈奇开斯机槍的基础上开发出了92式重机槍 , 而当时的中国采购了不少马克沁机槍由金陵兵工厂进行仿制 , 叫做“民24式” 。 而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 , 我军的机槍手使用民24式往往可以压制住日军的92式机槍 , 但可惜整个抗日战争期间也只有几千(估计在俩三千) , 迫使指挥官不得不下令:人在槍在 , 人亡槍存 。
92式(上)与民24式(下)对比

兵哥解说原创 机枪上不起眼的“小装备”有着怎样的历史和利用过程?
本文插图


兵哥解说原创 机枪上不起眼的“小装备”有着怎样的历史和利用过程?
本文插图

但由于布带弹链容易收到潮湿环境和蛀虫啃食 , 而且容易出现供弹不稳的问题 。 于是逐渐替换成为了金属不可散弹链 , 这种金属不可散弹链在完成抛壳以后还会是一条完整的弹链 , 如果在机槍跟随步兵转移阵地的时候 , 会很不方便 , 及其容易被长长的弹链绊一跤 , 所以通常=都有长度限制 , 也不利于战时分解
这个时候美军在越南战场上开始为M60使用可散弹链 , 鼎鼎大名的“兰博”出镜形象中就有描写:

兵哥解说原创 机枪上不起眼的“小装备”有着怎样的历史和利用过程?
本文插图

可散弹链最大的优势无非在于完成抛壳动作后 , 弹链会随着弹壳一起退出来并且自行完成分解 , 极大地为机槍手省去了一部分累赘 , 尤其在密闭狭小的空间或者是快速转移的过程中 , 很是受欢迎

兵哥解说原创 机枪上不起眼的“小装备”有着怎样的历史和利用过程?
本文插图

可见图中地上散落的可散弹链

兵哥解说原创 机枪上不起眼的“小装备”有着怎样的历史和利用过程?
本文插图

但相比较之下装弹过程和可利用性方面 , 不可散弹链的优势就很大了 , 只要像扣电池一样把子弹装回去就好 , 那怕稍微有点松 , 用手捏一捏就好 。
而可散式弹链就没有那么友好了 , 得一点一点上 , 光是这个过程就能麻烦死人 。 不过毕竟是财大气粗的美军 , 根本不担心重复利用的问题 , 而中东的大爷大妈还在捡美军遗留的弹壳、弹链拿去卖废品 。

兵哥解说原创 机枪上不起眼的“小装备”有着怎样的历史和利用过程?
本文插图

可散式弹链上弹过程

兵哥解说原创 机枪上不起眼的“小装备”有着怎样的历史和利用过程?
本文插图

现如今 , 弹匣/弹鼓供弹的机槍也有着一席之地 , 如俄军早期的RPK , 我军的81班机、95班机等等 , 美军主力的M249也有可兼容AR步槍30发/60发弹匣的接口 , 这些设计除了可以和槍族里的步槍弹匣通用以外 , 也缩短了一部分装弹时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