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给诸葛亮面子,益州人早已卖了蜀汉集体投降曹魏
《三国志蜀书》中有一特殊篇章 , 叫《杜周杜许孟来尹李谯郤传第十二》 , 写的是三国时期的益州名士 , 其记述非常详尽 , 字数达到八千八百多字 , 要知道蜀汉五虎将的合传也不过三千六百多字 , 不到名士传的一半 。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三国志》作者陈寿自己也是益州名士的一员 , 本篇传记中的人物 , 大多是陈寿的老师 , 师叔 , 师祖 , 其传承有序 , 脉络清晰 , 陈寿对这些前辈的事情相当了解 , 自然可以说的比较清楚 。
另外 , 陈寿在这篇传记中也埋藏了一条引线 , 隐隐约约告诉了我们蜀地名士虽然敬重诸葛亮 , 且对蜀汉数十年统治颇有赞许 , 但私下里并不支持蜀汉政权 , 以至于邓艾三万疲卒兵临城下 , 以谯周为首的蜀地名士就立刻劝后主投降 , 巴不得蜀汉早点灭亡 。
文章图片
这条引线其实就是一句话 , 确切的说 , 是一句流传甚久 , 流传极广的著名谶语 , 据说它出自汉初儒家高人对儒家经典《春秋》的神学解读《春秋谶》之中 , 原文是:“汉家九百二十岁后 , 以蒙孙亡 , 授以承相 , 代汉者 , 当涂高也 。 ”
两汉加起来只有405年 , 这句话前半部份就错了 , 但这并不影响它后半部份的传布 , 因为第一汉朝人对谶语有一种莫名狂热的迷信 , 第二这条谶语非常奇妙 , 它具体而又模糊 , 似乎已经把汉朝灭亡的具体时间 , 乃至灭汉与代汉的具体人物都交待清楚了 , 但好像又什么都没讲清楚 , 就让你们一代代后人去瞎猜 , 结果有拆字的 , 有意会的 , 五花八门 , 谁都以为自己参透了玄机 , 结果又好像谁都没有 。
那么到底什么是谶语呢?我曾经在刘秀篇讲过 , 这里再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 , “谶”凡是与“纬”相提 , 所谓谶纬也 , 乃源自秦末汉初的一种神秘学说 。 简单来说就是假托上古仙人与贤人的秘语 , 并穿凿附会于儒家经典(故称“纬” , 以相对于“经”) , 从而将儒家经义曲解与迷信化、宗教化、神学化 。 相对于经书在士人圈的普及化 , 充斥着谶语的纬书只在少数读书人之中传播 , 被称为秘术 。 而能够掌握并解读谶纬的专业人士更是少之又少 , 往往被称为谶纬或数术大师 , 是汉朝士人圈中最顶级的人物 , 对政治与文化具有相当的影响力 。
而作为这句最著名的谶语 , 由于关系着汉朝的兴亡 , 所以传播极广 , 特别是连汉武帝自己都忍不住推波助澜 , 有一次在宴会上对群臣说:“汉有六七之厄 , 法应再奉命 , 宗室子孙谁当应此者?六七四十二代汉者 , 当涂高也 。 ”
到了西汉末年 , 王莽真要代汉了 , 他为了宣扬自己的统治的合法性 , 当然更要大力发展谶纬 , 使之逐渐成为了当时儒家的一门时尚显学与主流意识形态 。 而与此同时 , 蜀地的割据者公孙述也想称帝 , 所以也大力发展谶纬学 , 并找到了当时的蜀地谶纬大师杨春卿 , 高官厚禄养起来 , 要他寻找对自己称帝有利的谶纬 , 杨春卿翻遍纬书 , 终于被他找到了三句话 , 即《录运法》之“废昌帝 , 立公孙 。 ”、《括地象》之“帝轩辕受命 , 公孙氏握 。 ”、《援神契》之“西太守 , 乙卯金 。 ”值得注意的是 , 王莽与公孙述都没有使用“春秋谶” , 大概是他们研讨了半天觉得自己跟这句话扯不上干系吧 。 所以后来刘秀也写了一封公开信回击公孙述说:
“图谶言‘公孙’ , 即宣帝也 。 代汉者当涂高 , 君岂高之身邪?乃复以掌文为瑞 , 王莽何足效乎!”结果事实证明 , 王莽与公孙述都没能代汉 , 这位代汉的“涂高”到底是谁 , 还有待历史进一步验证 。
文章图片
而杨春卿这位蜀中谶纬宗师也由此迎来了自己的结局 , 汉军攻入成都后 , 杨春卿决定自杀殉主 , 临终前告诉儿子杨统说:“吾绨帙中有先祖所传秘记 , 为汉家用 , 尔其修之 。 ”所谓“秘记” , 就是关于阴阳灾异谶纬数术的神秘学说 。 杨春卿要求儿子好好学习这些学问来为汉朝服务 , 因为他知道 , 随着公孙述的灭亡 , 汉朝的国运应该还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 子孙后代们必须跟着汉朝好好混 , 同时也要继承好这家传的学问 , 等待汉室天命终结、真正要被“涂高”取代的那一天 。
从此以后 , 杨统及其子杨厚就凭借其家学 , 并广泛学习各种“天文推步之术”、“阴阳消伏之法”与黄老之术(注1) , 成为了蜀地儒宗 。 据《后汉书苏竟杨厚列传》记载 , 杨厚历东汉安、顺、冲、质、桓五帝 , 名重于世 , 光正式登记入学的门生就有三千多人 。 这最终让谶纬数术成为了蜀地第一显学 , 乃至到了东汉末年与魏晋时期 , 经学特别是今文经学早已落伍 , 士人开始融合古文经学与老庄道家形成玄学之时 , 蜀地士人仍然喜欢钻研今文经学与谶纬数术 。 而其中的佼佼者就是杨厚的学生董扶、周舒和任安三人 , 以及任安的学生杜微、杜琼、何宗等人 。
注1:关于这些数术学问 , 《汉书艺文志》有“数术略”归纳这方面的书籍 , 现代考古也发现在当时的书籍里 , 这一类几乎占了最大宗 。 可见数术在汉代儒士中相当流行 。董扶这个人我们知道 , 当初刘焉之所以来益州 , 就是因为董扶跟他说了一句话:“京师将乱 , 益州分野有天子气 。 ”这才开启了汉末州牧割据时代的来临 , 可以说是董扶一句话影响了历史的进城 。 而从此以后 , 精通谶纬数术的益州士人便走上的历史前台 , 用自己独特的蜀学渊源影响着三国历史的走向与大势 。
而董扶以降 , 接下来对历史影响最大的就是周舒周群周巨祖孙三代人了 。
周舒 , 巴西阆中人 , 与董扶一样 , 也是杨厚的学生 。 此人除了谶纬之外 , 还专修天文学 , 也就是占验天算之术 , 即根据天文星象来预测时事 。 周舒成名之时 , 正是东汉王朝即将要分崩瓦解的汉灵帝末年 , 可谓人心浮动妖孽丛生 , 就连当时的司空袁逢 , 身为朝廷重臣 , 竟然都给儿子袁术取字“公路” , 而“公路”刚好可以跟春秋谶中的“涂(途)高”都解释成“大路” , 看来袁家心怀不轨久矣 , 而这也就是后来袁术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公然称帝的源头所在 。 可以想象 , 在这山雨欲来风满楼的乱世前夕 , 有多少好事者与野心家正苦苦追寻这句谶语的真相 。 而作为蜀地谶纬学派的嫡传弟子周舒 , 他对此又作何看法呢?
周舒对此的回答只有六个字:“当涂高者 , 魏也 。 "当时还是汉灵帝末年 , 大家还不知道这涂高为啥是魏 , 也不知道这个魏到底是谁 , 具体是姓魏 , 还是名魏呢?但周舒只回答到这里 , 再问就讳莫如深 , 结果这句话在蜀地学者之中流传了三四十年 , 始终莫衷一是 , 直到蜀汉后主刘禅即位 , 掌权的益州牧诸葛亮提拔了蜀地大儒谯周做了教育厅长(劝学从事) , 谯周听说太常卿杜琼是周舒师兄任安的弟子 , 于是偷偷请教这位老前辈:“昔周徵君(周舒)以为当涂高者魏也 , 其义何也?”
文章图片
杜琼回答:“魏 , 阙名也 , 当涂而高 , 圣人取类而言耳 。 ”原来 , 在古代 , 宫殿两边的宫阙被称为“魏” , 两阙高而且大 , 又正当大路之上 , 所以当涂而高 , 就是“魏”的一种隐喻 。
谯周这下明白“当涂高”为何被解释成“魏”了 , 但他还是没想通为什么会是魏来取代汉朝 , 能不能再给点明确的指示呢?
杜琼于是又进一步解释说:“古者名官职不言曹;始自汉已来 , 名官尽言曹 , ‘使’(下级的办事官员)言‘属曹’(属于曹氏) , ‘卒’(官府的勤务人员)言‘侍曹’(侍奉曹氏) , 此殆天意也 。 ”
图:双阙
文章图片
杜琼这番解释 , 已经讲的很清楚了 , 这个代汉的魏 , 就是曹魏 。 虽然此时 , 以周巨(周舒之孙)、何宗、杜琼为首的蜀地谶纬学派都在蜀汉朝廷任职 , 而且在刘备称帝时也曾以“谶纬”劝进(注2) , 而在背地里 , 他们却认为 , 四百年前乃至更早的上古圣贤就已经预测了天命在曹 , 这可不是人力能够违逆的 。
注2:见《三国志先主传》所载公元221年杨洪、张裔等蜀籍官员以及时任从事祭酒的何宗、议曹从事的杜琼 , 还有周巨、谯周等人的劝进书 。当然 , 杜琼等人的“反动言论” , 是不敢在公开场合讲出来的 , 只在他们自己极小的圈子内暗中传播 , 平常都是非常谨慎的 。 比如杜琼虽然位居大鸿胪与太常的九卿高位 , 主管整个蜀汉的礼仪与文教 , 却“静默少言 , 阖门自守 , 不与世事 。 ”所以没被任何人抓住小辫子;而另一位蜀地名士张裕就没他这么机灵了 , 特别喜欢乱说话 , 而且不注意保密 , 结果死的相当惨 。
张裕 , 字南和 , 蜀郡人 , 是与杜琼、周群同时期的谶纬大师 , 此人的才华天赋在这群大师之中也算得上是佼佼者 , 但为人狂直情商太低 。 当初刘备入蜀之时 , 他曾在欢迎晚宴上嘲笑刘备无须 , 搞得刘备颜面全无 。 三年后刘备拿下了益州 , 却没为难张裕 , 还任命他为益州后部司马 , 算是很给他面子了 。 但张裕是个憋不住话的人 , 他通过图谶 , 算出了一个惊天预言 , 他实在忍不住 , 便在私下传播 , 刚开始还只在他们自己的小圈子里传播 , 后来一不小心说漏了嘴 , 竟然传到外面 , 甚至传到了刘备的耳中 , 这下刘备气坏了 , 心中终于动了杀机 。
原来 , 张裕这句惊天预言是:
岁在庚子 , 天下当易代 , 刘氏祚尽矣 。 主公得益州 , 九年之后 , 寅卯之间当失之 。意思说到了庚子年(公元220年) , 天下将改朝换代 , 刘氏王朝将灭亡 。 另外 , 刘备虽然得到益州 , 但九年后就会失去 。
这样的话没有人听了会高兴 , 所以刘备在汉中之战后就找了个机会要杀掉张裕 。 诸葛亮虽然也不喜欢张裕 , 但他很清楚这群谶纬大师在益州士人之中的影响力 , 你只有哄着他们拉拢他们好好改造他们 , 尽量让他们改口说汉朝的好话才行;你大开杀戒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 只会让事情更糟 。 但刘备已经气到上头 , 顾不了那么多了 , 于是一句“芳兰生门 , 不得不鉏”还是把张裕给除掉了 。 而且判的弃市之刑 , 也就是当街处斩 , 以震慑这帮口无遮拦的算命大师 。
然而 , 到了庚子年 , 也就是公元220年 , 曹丕竟真的篡汉自立;接着公元223年 , 刘备就去世了 , 这离刘备得到益州的公元214年竟然刚好就是九年!这神神叨叨的大师居然算的这么准 , 不管是巧合 , 还是别的什么原因 , 都让蜀汉政权的统治合法性大受打击 , 也让这帮谶纬大师在民间拥有了更大的影响力 。 基于此 , 刘备在死前决定让诸葛亮执政 , 这不仅因为诸葛亮的能力与忠诚 , 也因为诸葛亮与这帮大师关系还不错 , 可以缓和双方的关系 。
文章图片
我们知道 , 在蜀汉政治集团中有诸多派系 。 一派是赤壁之战前就跟随刘备的元老派 , 他们最为忠诚;还有就是赤壁之战后跟随刘备的荆州派与原刘璋的嫡系东州派 , 他们对蜀汉政权也是相当忠心的 。 特别是这两派中的南阳人 , 如李严、邓芝、陈震、王连、宗预、吕乂等大多是东汉功臣后裔(刘秀是南阳人 , 所以南阳是东汉皇族与功臣集团的根据地) , 对蜀汉的忠诚也可以保证 。 只有最后一派也就是土生土长的益州人 , 他们对蜀汉最不感冒 , 而对所谓北伐更是相当抵触;诸葛亮为此做了相当多的工作 , 并用自己的人格魅力与耐心恒心最终征服了这帮人 。
比如杜微作为谶纬宗师任安的大弟子 , 在益州名士中地位相当高 。 但刘备定蜀后 , 盛情邀请他出来做官 , 杜微却声称自己耳聋 , 闭门不出 , 明显是采取非暴力不合作态度 。 刘备去世后 , 诸葛亮接过他曾担任的职务益州牧 , 并广邀广大益州名士进入益州牧府 , 如将夷陵战前因劝谏刘备东征而被下狱的广汉名士秦宓放出 , 并提拔其为益州别驾 , 另外还以犍为名士五梁为功曹 , 杜微为主簿 。 不料杜微坚决推辞 , 诸葛亮便派豪车将杜微请来府中 , 亲自引见 , 盛情邀请 。 杜微虽然有点感动 , 但仍表示辞谢 , 并继续装聋 。 诸葛亮也不生气:你既然听不见 , 那我现在就手书给你 。
于是诸葛亮当场亲自写道:
“服闻德行 , 饥渴历时 , 清浊异流 , 无缘咨覯 。 王元泰、李伯仁、王文仪、杨季休、丁君幹、李永南兄弟、文仲宝(都是与诸葛亮相熟的益州名士)等 , 每叹高志 , 未见如旧 。 猥以空虚 , 统领贵州 , 德薄任重 , 惨惨忧虑 。 朝廷今年始十八 , 天姿仁敏 , 爱德下士 。 天下之人思慕汉室 , 欲与君因天顺民 , 辅此明主 , 以隆季兴之功 , 著勋於竹帛也 。 以谓贤愚不相为谋 , 故自割绝 , 守劳而已 , 不图自屈也 。 "然而 , 杜微仍然不卖面子 , 说自己又老又病又聋 , 实在当不了官 。 诸葛亮也真是有耐心 , 接着又跟他手书道:
“曹丕篡弑 , 自立为帝 , 是犹土龙刍狗之有名也 。 欲与群贤因其邪伪 , 以正道灭之 。 怪君未有相诲 , 便欲求还於山野 。 丕又大兴劳役 , 以向吴、楚 。 今因丕多务 , 且以闭境勤农 , 育养民物 , 并治甲兵 , 以待其挫 , 然后伐之 , 可使兵不战民不劳而天下定也 。 君但当以德辅时耳 , 不责君军事 , 何为汲汲欲求去乎!”话说到这儿 , 就算杜微 , 也无法拒绝诸葛亮这份诚意与敬意了 。 一个国家的掌权者 , 对一个民间的政治异见者 , 竟然如此谦虚如此耐心 , 自古以来未有 , 就算今日也未闻;何况诸葛亮平常还是个“刑法峻急”的法家 , 这样做实在难能可贵 。 老杜微也知道“做人可以傲 , 但给你脸你得要” , 于是乖乖去到蜀汉朝廷上班 , 虽不担任益州府主簿这种实权要职 , 却也担任了谏议大夫的高位闲职 。 另据《太平寰宇记》记载:”诸葛相蜀 , 筑台以集诸儒 , 兼待四方贤士 , 号曰读书台 , 在章城门路西 , 今为乘烟观 。 ”为了笼络这帮益州名士 , 诸葛亮真是操碎了心 。
而除了秦宓、五梁、杜微、杜琼这帮老前辈 , 诸葛亮对蜀汉名士中的后起之秀谯周也非常看重 , 提拔他担任劝学从事 , 负责全蜀的教育工作 。 谯周心中其实对蜀汉政权也不感冒 , 但他敬仰诸葛亮的为人 , 佩服诸葛亮的能力 , 所以在职期间对蜀汉是尽心竭力 , 对诸葛亮也是忠诚款款 。 诸葛亮在五丈原逝世时 , 刘禅下诏书禁止大臣前往汉中奔丧 , 以免影响公事 , 但谯周却因为得到消息较早并赶在诏书下达前迅速出发了 , 竟独以门生故吏的身份参加了故主诸葛亮的葬礼 , 并从此为自己的忠诚画上了句号:他竟然也开始像杜琼那样偷偷传播起不利于蜀汉的反动言论来 。
文章图片
当年 , 谯周也曾与杜琼一起劝进 , 大肆宣扬刘备的名字见于河图、洛书和五经谶纬 , 以此作为刘备当受命称帝的证据;但如今 , 他在被刘禅一路提拔为太子家令、光禄大夫 , 坐享高官厚禄的同时 , 却偷偷从刘备父子的名字中琢磨出了相反的结论:
汉灵帝名二子曰史侯、董侯 , 既立为帝 , 后皆免为诸侯 。 先主讳备 , 其训具也 , 后主讳禅 , 其训授也 , 如言刘已具矣 , 当授与人也;意者甚於灵帝之名子 。原来 , 汉灵帝之前的皇子全都夭折了 , 所以最后两个儿子全都不敢养在皇宫中 , 一个寄养在道人史子眇的家里 , 所以又取名“史侯” , 这就是后来的汉少帝刘辩 , 另一个由董太后抚养 , 所以又取名“董侯” , 这就是后来的汉献帝刘协 。 结果就因为这俩破名字 , 刘辩和刘协最后都由天子被废为诸侯 。 而刘备的“备”字可解释为具有、用完、用尽 , 而刘禅的“禅”字就是“授予”、“禅让”的意思 , 意思就是刘氏政权到刘禅已是尽头 , 应当禅让给他姓了 。 换句话说蜀汉必定二世而亡 , 根本传不到第三代 。
等到蒋琬费祎这些名臣也都去世了 , 谯周等人对蜀汉的前途更加悲观 。 延熙二十年(公元257年) , 谯周写出了影响极大的《仇国伦》 , 极力反对姜维北伐 。 景耀五年(262年) , 姜维再次北伐失败 , 又遭黄皓谗毁 , 只得出屯沓中以避祸;而与此同时 , 汉宫中一颗大树突然无故自折 , 谯周心内震撼 , 竟然在宫中的一根柱子上题了一句“反诗” , 说:“众而大 , 期之会;具而授 , 若何复?”原来 , “众”就是“曹”的意思 , “大”就是“魏”的意思 , 意思说期待曹魏统一 , 至于“具而授” , 我们已经解释了 , “复”则是兴复汉室的意思 。 总之 , 谯周认为 , 天命早已不在刘汉 , 就算再怎么徒劳 , 也不可能“兴复汉室”的 。
果然 , 在谯周题“反诗”后的第二年 , 曹魏就开始南征蜀汉 , 先是钟会攻下了汉中 , 接着邓艾又偷渡阴平 , 径趋成都 , 消息传来 , 人心惶惶 , 但蜀汉群臣中仍不乏主张坚持抵抗之人 , 毕竟当年刘备取蜀 , 以刘璋之暗弱不武 , 犹且坚守了两年多 , 何况如今蜀汉外有盟友 , 内有粮兵 , 虽不能胜 , 多坚持几年还是没问题的 。 然而 , 当诸葛亮之子、行都护、卫将军、平尚书事诸葛瞻战死后 , 谯周等人终于彻底抛弃了对蜀汉政权的认同 。 一向以来 , “蜀人追思(诸葛)亮 , 每朝廷有一善政佳事 , 虽非(诸葛)瞻所建倡 , 百姓皆传相告曰:‘葛侯之所为也 。 ’”但现在就连诸葛瞻都死了 , 以谯周为首的益州名士们算是彻底没了牵挂 , 于是不断给刘禅洗脑 , 狺狺嗡嗡 , 力主投降 , 终于让刘禅放弃抵抗 , 交上了降书 。 其实此时邓艾才不过刚刚攻破雒城而已 , 离成都还有近百里 。
图:位于四川绵竹的诸葛双忠祠
文章图片
数日后 , 当邓艾意气昂扬的来到成都城北 , 发现城门果然大开 , 蜀后主刘禅“舆梓自缚” , 亲自率领太子、诸王、群臣等六十多人绑住自己 , 并抬着棺材到城外曹魏军营请降 。 邓艾大喜 , 这真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哪!于是手执符节 , 解开绑缚 , 焚烧棺材 , 接受投降 , 表示宽恕 。 而谯周也因此“全国之功” , 获封阳城亭侯 。
文章图片
历时两代人 , 益州谶纬学派终于算是实现了自己的政治理念 , 然而 , 即便如此 , 数十年的故国之情也不是那么轻易就能忘怀的 , 谯周的弟子陈寿在写《三国志》时 , 虽然以魏为正统 , 以吴蜀为地方政权 , 但在字里行间仍对蜀汉政治人物充满了深情(注3) , 哪怕他的父亲曾因军法受到诸葛亮处罚(注4) , 他自己的政治道路也遭到诸葛瞻打压 , 但他仍编订《诸葛亮集》流芳百世 , 而他撰写的《诸葛亮传》也是千古史传中的佳作名篇 。 这就是诸葛亮的人格魅力 , 就算与他政治立场相差十万八千里的愤青刺头 , 也忍不住对他肃然起敬 。 陈寿对诸葛亮最不以为然的一点 , 只有说诸葛亮未设专职史官、不太在意保留符谶灾异之类的官方记录而已(注5) 。
图:谯周与陈寿师徒
文章图片
在这一点上 , 陈寿就不如他的老同事、故蜀尚书向充(向宠之弟)脑筋活了(注6) 。 向充在蜀亡后第二年 , 便效仿杜琼、谯周故技 , 说蜀汉最后一个年号“炎兴” , 就是代表晋王司马昭的太子司马炎要兴起啊!司马昭听了很高兴 , 便拜向充为梓潼太守 , 没多久司马昭死了 , 司马炎即位 , 并很快篡夺曹魏建立了晋朝 。
【如果不是给诸葛亮面子,益州人早已卖了蜀汉集体投降曹魏】我真实服了这帮会看风向的文人!
注3:正如清代史学家王鸣盛《十七史商榷》所说:“计蜀亡之岁 , 寿年已三十有一 , 旧君故国之思,最为真切 , 具见篇中 , 可一一寻绎而得之 。 ”另从他专门为蜀人写有《益部耆旧传》也可看出 。 注4:见《晋书陈寿传》:“寿父为马谡参军 , 谡为诸葛亮所诛 , 寿父亦坐被髡 , 诸葛瞻又轻寿 。 ”注5:国不置史 , 注记无官 , 是以行事多遗 , 灾异靡书 。 诸葛亮虽达于为政 , 凡此之类 , 犹有未周焉 。 注6:就在蜀汉灭亡前夕 , 向充还和步兵校尉习隆向后主上表 , 请求为诸葛亮立庙 。
推荐阅读
- 原创 刘备生命中的四大贵人,诸葛亮排名末尾,排第一的是个商人
- 《三国演义》里周瑜常败于诸葛亮,历史上周瑜真的不如诸葛亮吗?
- 诸葛亮陵墓1700年无人敢盗,刘伯温说:他的预言,字字应验
- 东吴版“隆中对”:鲁肃、周瑜的统一战略,几乎与诸葛亮如出一辙
- 历史上诸葛亮真看出魏延有“反骨”吗?其实他俩因一事结怨
- 女人如果不差钱,在这个夏天要备齐这5类裙子,时髦洋气有气质
- JDG辅助绿毛劝诫后辈选手:如果不是像JKL那样,就放弃职业这条路
- 诸葛亮与魏延:那一轮轮的相爱相杀
- 萨尼奥尔:如果不安排高水平热身赛,巴黎本赛季很难夺欧冠
- 诸葛亮的四大人格缺陷,活活把自己累死了